发布时间:2022-08-09 20:56 原文链接: 从投稿《自然》到发表用了两年多!一作感触颇深

2020年6月24日,一篇关于水中电子阿秒电离问题的稿子投递到Nature编辑部。论文作者们原本以为很快会被接收,然而,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论文经历了三轮审稿,该科研团队对审稿意见的回复竟累计长达99页。最终,在今年6月28日,论文被Nature接收。两周后,论文以加速预览形式在线发表。

论文从投稿到发表,足足用了2年多的时间。论文一作、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宫晓春感触颇深。

成果问世时“技惊四座”

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但在科研工作者眼中,水却是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物质媒介。

水是液态的,而用来做研究的大多是孤立的水分子。从水分子到液态水如何演变的问题,实验理论上已有很多探索。而其中,实验上直接观测电子结构是如何演化,尤其在电子本征运动时间尺度上,是颇具挑战性的。

比原子核运动更快的是电子,决定物质结构的也是电子,这意味着关于水电子结构部分的探测十分关键。像常见的一些静态红外光谱测量,都是慢尺度飞秒乃至皮秒量级的,而在电子电离一瞬间对电子状态的测量却是个空白领域。宫晓春与瑞士科研团队主要探索的就是这部分内容。

此外,前期实验已报道单分子水与液态水的电子特征有着巨大差别,而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是需要去努力解释的基本科学问题。

在突破许多概念和方法上的挑战后,科研团队发展出阿秒尺寸分辨团簇光谱技术,用以观测尺寸分辨的水团簇内的阿秒电子动力学,并测量依次增加分子数,对水团簇光电子电离延迟时间的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在2018年年底便基本完成。

论文中提出阿秒尺寸分辨团簇光谱技术。依托的实验室是怎样从无到有,建设成最前沿的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物理化学实验室教授H. J. Wörner,于2019年第一次在会议上介绍相关成果时,一下子便“技惊四座”。

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观察电子团簇结构演化的全新视角,从技术上弥补了团簇研究领域的空白,让学术界有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不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宫晓春看起来非常淡然。因为在他心里,这件事早已画上句号。

“这篇论文的发表,可能别人会觉得是非常新颖的工作。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两年,许多新的探索已经推进下去了。”宫晓春说。

审稿漫长,放缓发表进程

所有的研究工作早在2019年就全部完成,加上做理论和后期整理,最终论文在2020年6月24日投到Nature。起初,科研团队都对研究结果信心十足,以为很快会被接收,然而,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在第一轮同行评议环节,审稿人一未回复,审稿人二举双手赞成发表,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非常惊人”,而审稿人三的意见则耐人寻味。

“他一开始怀疑我们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方法。但我们做这行很久了,在数据测量方面已处于领先水平。我们仔细地回复了他的实验及理论问题,在第一轮回复内容中就打消了他提出的实验问题。”宫晓春说。

没想到,这位审稿人在第二轮却继续围绕理论问题发散思考。“他提的理论问题是这个领域一直没有人能回答的、大家都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超过了目前理论计算的承受力。”

等待审稿人三回复意见的时间有时长达数月。“我们每次都是一个月内回答审稿人提的问题,之后等待的过程着实比较艰难,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样。”宫晓春说。

好在从第二轮开始,Nature编辑看出审稿人三所提的问题并不客观。在仔细阅读了审稿意见以及科研团队的回复内容后,期刊编辑在第二轮结束后,重新找了第四位审稿人。

审稿人四虽然写了很长的意见——涉及30多个问题,但都是一些细碎之处,比如激光参数、分辨率、分析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非常赞赏这项研究工作,并希望科研团队把普适性拓展一下。

在宫晓春看来,审稿人四的确体现了一位审稿人该有的价值。

“我们猜测他应该是研究水相关问题的专家,因为他对水局域化或者电子离域化问题认识得很透彻,所以他知道我们的实验结果确实是对的。他指出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把研究亮点展示清楚。”宫晓春说。

审稿人四客观公正的分析,赢得了编辑的信任。科研团队基于审稿人意见对论文多次“精雕细琢”,论文终于在今年6月28日被Nature接收。

科研团队针对全部审稿意见的回复加起来竟有99页,宫晓春打趣说,“都可以出本书了!”他们选择对外公开发表回复意见,附在论文后面。

三轮“历劫”下来,使得大家从最初的充满期待和心潮澎湃,到后面逐渐被消磨殆尽。宫晓春也在这场煎熬里练出了“佛系”,之后的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两次参与组建实验室

宫晓春 受访者供图

和许多人一样,宫晓春从小就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2012年本科毕业后,宫晓春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跟着刚回国不久的吴健教授一起建实验室。组仪器、做实验、分析数据、研读论文……他逐渐找到了科研工作的节奏和乐趣。

两年间,他跟随导师一同搭建了分子多维动量精密符合测量实验系统,其中涉及到超高真空技术、超声分子束源、时间飞行谱仪、电子离子符合探测、数据采集等多项复杂技术。基于该实验系统,他结合时间频率域精密控制的飞秒激光脉冲,开展分子超快行为测控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

宫晓春对ETH一直有种执念,尤其是对H. J. Wörner和U. Keller两位教授特别敬重,他们都是阿秒领域的顶尖专家。读博期间,宫晓春多次出国交流。在2015年去维也纳科技大学交流学习时,他给两位教授发邮件,表达想去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意愿,最终如愿以偿。

博士毕业后,宫晓春获得了留校资格。机缘巧合与H. J. Wörner再次联系,并以博后的身份在ETH物理化学系参与工作。

“H. J. Wörner在阿秒领域的研究正好是我博士期间没有涉足的,而我在符合测量方面的研究又正是他缺乏的。所以我俩一拍即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开启新领域。”宫晓春说。

合作第一步就是要建实验室。宫晓春回忆,当时H. J. Wörner给了一个很空旷的实验室,里面只有几张台子和一堆废弃的物品。他就从这里“白手起家”,没日没夜潜心钻研、一周七天地循环工作着。

“建实验室时,ETH教授Hans Jakob对我的支持很大,拥有最高的优先权。只要我需要,他会第一时间满足我的各项需求,并提供指导。所以我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在那里建出一个实验室,当然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宫晓春说。

当H. J. Wörner拿着这项成果出去作报告时,其他同行都为半年之内蹦出个实验室而惊叹不已,并称该成果简直“从天而降”。而H. J. Wörne则很高兴地表示,“一切都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两次建实验室的经历,宫晓春从头到尾都参与了,这让他的各方面能力快速得到提升。2019年初,宫晓春回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现已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并在去年获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不过,宫晓春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出色。他表示自己只是科研队伍里普通的一员,只是喜欢埋头做实验,遨游在探索科学的世界里。

“这篇论文的发表已成往事,我只想着眼于未来,还有太多未知领域等着我去探索,以后还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这才是重点。”宫晓春表示。

参考链接:

相关文章

NatureMethods:北大汤富酬团队揭示单个细胞内高阶染色质结构

调控基因组元件的高阶三维(3D)组织为基因调控提供了拓扑基础,但尚不清楚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的多个调控元件如何在单个细胞内相互作用。2023年8月28日,北京大学汤富酬团队在NatureMethods(I......

一度被拒稿的论文登上Nature,“光补实验就补了两年”

2015年,22岁的傅凌岚刚刚来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李宏斌教授读博,此时高分子材料背景的她,对生物学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水平。而今天,她已经就职于一家国际著名抗癌药物研发公司,为人们的生命健......

蓝皮书:穗发表SCI论文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8月25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广州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总报告《充分发挥广州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功能》......

颠覆传统!锂电池今日登上Nature封面!

电沉积锂(Li)金属,对高能电池至关重要。然而,同时形成的表面腐蚀膜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使沉积过程复杂化,这使得人们对锂金属电沉积的理解很差。在此,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Yuzhang......

ChatGPT协助下一小时写成杂志接受论文

写论文逐渐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人类终于摆脱了科技论文写作的烦恼,坏处是人类会因此失去科学论文写作的独特能力。过去发表论文是学者成就的重要标准,随着机器代替人脑的这种趋势。......

NatureCommunications:颜宁团队的研究新进展

提及“大麻”二字,不少人最先想到的莫过于“成瘾植物”“传统毒品”。但事实上,大麻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最初被用来制作绳子和衣服,甚至可算作“五谷”之一。《周礼·天官·疾医》中提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

2023年张锋团队发表4篇Nature,Science及Cell

RNA引导系统利用引导RNA和靶核酸序列之间的互补性来识别遗传元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物过程中都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原核CRISPR-Cas系统为细菌和古细菌提供了对外来遗传因子的适应性免疫。C......

超50万中国人数据来了|Nature子刊:饮酒与这61种疾病相关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小聚,难免会“微醺”一下。与好友/亲人许久未见,可不得“劝君更尽一杯酒”?人们常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少喝几杯助助兴,应该没事儿吧?近日,来自牛津人口健康中心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中国作者论文引用受歧视?最新研究揭示学界间的“暗沟”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国论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成为了中国学界近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国论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无疑......

颜宁最新Nature子刊:文章中任何一个结构,AI都无能为力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新论文突然上线了naturecommunication。研究题为“CannabidiolinhibitsNavchannelsthroughtwodistinctbinding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