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9 14:08 原文链接: 当古丝路遇上中国科技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商路要冲。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

  同年,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曦参加塔吉克斯坦的一次活动时,捕捉到了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的一句话:“我们的科学家以前总想着与欧美国家科研机构合作,其实我们有个邻居的科技实力已经日渐强大,我们何不加强与中国合作呢?”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的赞同。虽然当年古丝绸之路的城郭已成丘墟,驼铃声声的古丝路也已陷入荒凉与沉寂,但如今丝路经济带构想吹响了科技合作的号角。

2014年12月9日,成立中亚中心31人组成的科学委员会。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节水灌溉的试验示范。

丝绸之路矿产资源联合勘探与开发

  与中亚各国琴瑟和鸣

  中国与中亚的科技合作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已有合作的延续与深化。中科院此前已与中亚各国建立起良好的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合作机制,在重新“凿通”丝路的科技进程中捷报频传。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亚中心)2014年响应国策正式成立,是中科院服务国家科技外交和对外开放大局的“先锋队”。

  合作升级换代的表征之一是与中亚各国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中亚中心旨在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科技合作的战略需求,开展我国与中亚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联合研究,重点围绕气候与环境演变、水土资源和现代农业、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地缘经济和区域发展、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交通物流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互惠合作研究,并致力于为中亚各国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具备野外实验观测、室内实验分析、卫星遥感监测及技术试验示范四位一体的研究平台。

  中亚中心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分中心和野外观测与研究站。每个中亚分中心主要包括联合实验室、野外观测与研究网络以及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个组成部分。

  短短两年,中亚中心收编十五个野外台站,覆盖了中亚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从东至西形成以新疆为支点的网络:沿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帕米尔高原展开,日夜不停地对冰川、高山草甸、草原、湿地、绿洲、荒漠进行观测。

  “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年我们完成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分中心的机构法人注册,今年9月塔吉克斯坦分中心也即将完成法人注册。”陈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亚各国自独立以来,安全观念传统保守,批准法人注册则意味着双方的深度信任。作为官方认可的NGO,此后中国科学家在中亚三国的科技合作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搭乘中国列车并肩前行

  取得如此信任,除了中科院的科技硬实力之外,与科学家们多年来努力“拉关系”密不可分。

  “这几年每年大概出去五六次,最多一年出去19次。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三个国家的每一个县都去过。”陈曦已经基本掌握了当地生活用语,结交了很多中亚的朋友。

  科学家们的“拉关系”内涵丰富又实际。2015年,中科院启动的STS项目里就有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承担的吉尔吉斯斯坦饮水安全研究项目。因为当地的水质污染不仅对河口三角洲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该项目源于吉方水文气象局、应急情况部、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三家单位提出是否能从中国输出技术,在中亚中心开展对吉尔吉斯斯坦全国的水质调查,并开展吉尔吉斯斯坦饮水安全试验示范,提出解决全国饮水安全的措施。

  类似解决邻居们科技燃眉之需的项目,在中亚中心一共有5个,他们的工作已经细致到了中亚三国县一级别,包括联合地质矿产勘查、土地资源调查、荒漠化治理、灾害监测。

  合作升级、内容扩展后,原有的学科方向布局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以前我们的研究是一条河流、一个村落,现在则是大区域、大尺度的研究,针对自然灾害也需要布置监测、预警方向的人才。”陈曦透露,近几年中亚中心的4个“青年千人”和2个“百人计划”研究员均是面向中亚需求引进的。

  另外,中亚各国与中国在同一学科、同一领域所使用的分类规范和计量标准不一样,他们大部分采用欧洲标准,但欧洲是湿润地区,很多标准并不适合干旱地区,“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起双方认可的标准。”他说。

  作为连接中亚各国的桥梁,2015年中亚中心承接了中亚各国科技需求的调研任务。下个月,这份300页的报告将呈送给相关部门,里面包含了中亚各国对中国贸易、交通、经济的需求,对同中国开展科技合作的战略思路,以及他们希望为中国提供的贸易产品与他们需要的贸易产品目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如何与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融合等……

  今后,中亚中心未来的工作重心将围绕三个方面开展。

  中亚干旱区是世界最大的温带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引起了冰川、水文、降水量等变化,继而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也引发了大量自然灾害。

  “我们在调研途中发现泥石流、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在丝绸之路上频发,而他们欠缺监测、防治的能力。我们必须尽快在中亚布置科技防灾减灾的力量。”陈曦语速加快道。

  中亚中心要努力的第二件事情是授之以渔。

  “建一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亚学院,每年为他们培养800~1000名研究生,为今后的中亚建设输送科技生力军。”陈曦说。

  由于中亚有28条跨境河,河流沿岸国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纷争不断,水危机以及由水资源引发的争端影响着该地区的安全环境。中亚中心将建立整个中亚区域的跨界河流监测体系,借助科技来化解地区水资源危机。

  同时,如何将中国的农业技术、矿产开发技术、生物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无人机技术推广应用到中亚也是今后5年中心努力的方向。

  科技合作新疆担当

  新疆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中。翻过阿尔泰山中国国境,中亚地区也有一个名为喀纳斯的湖泊,两个喀纳斯生境一模一样。

  “老黑”是新疆朋友给塔吉克斯坦的院士Hikmat Hisoriev起的昵称。“老黑“的皮肤比大家黑一些,是中亚地区植物方面的专家,每年在新疆工作三个月。叫他“老黑”时,他总是笑眯眯地答应。他野外经验相当丰富,很喜欢在新疆出差,这里的设备和团队都令他赞不绝口。

  2014年6月,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获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相似并非偶然。中亚五国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半荒漠地区,水资源都比较短缺,又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在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其面临的经济与科技问题等方面与新疆十分相似,因此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将推动区域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

  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和中亚科技合作是重头戏。穿行中亚五国,从大漠到高山,回荡着对“中国倡议”的共鸣——

  “以前只觉得丝绸之路是历史,现在觉得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可以预见,有了科技实力的注入,现代丝路经过的地方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

第六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沪举行

11月11日至12日,第六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机遇新挑战: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由复旦大学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

第四届“一带一路”生物健康农业国际研讨会举办

为新增理事颁发聘书。 图片均由西北农林科大提供11月13日,在国家科技部外专局专项支持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丝绸之路(杨凌)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子......

推动“一带一路”各国能源领域交流合作

11月4日,上海电力大学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包括我国和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墨西哥、越南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9家单位参会。10......

首届属于民营企业的“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召开

北京8月31日,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首届民营企业共建“一带一路”峰会30日在北京召开。峰会由全国工商联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

名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索引号000014672/2022-00112分类其他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发布机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生成日期2022-0......

西部高校,成立3大重磅研究院

日前,陕西能源化工碳中和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新疆“一带一路”能源研究院相继成立。陕西能源化工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面向能源化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大需求,聚......

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建设获进展

全国唯一服务于海丝沿线的时间总部——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建设迎来重大进展。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泉州站建设启动暨时空科创基地入驻仪式近日在泉州举行,此举意味着福建省首个大科学装置落地,转入建设阶段。“在高......

江苏大学举行“一带一路”农业现代化论坛

日前,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江苏大学主办的2021年“一带一路”农业现代化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江苏镇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国内外政产学研商各界......

澳撕毁“一带一路”备忘录和框架协议

我们对澳大利亚外长4月21日宣布撕毁中方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签订的“一带一路”备忘录和框架协议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一带一路”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开放、包容、透明......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获得阶段性成果

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团队,针对当前“一带一路”灾害研究缺乏致灾因子、孕灾背景本底数据、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