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07 20:40 原文链接: 电子垃圾重金属含量极高对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随着电脑、冰箱、电视机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率增长,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各种电子垃圾问题会接踵而至。在处理电子垃圾方面,我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不过想要彻底实现电子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仍然任重道远。电子垃圾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贡献度”着实不低。为了在利用这座“城市矿产”的同时,不造成二次污染,电子垃圾处理应当协同推进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危险废弃物产生量大约为每年3亿吨,我国产量在1亿吨上下,实际处置率却只有23%左右。从固体废弃物的角度来看危废占比不到4%,但是其造成的危害却并非其他废弃物可比,腐蚀性、有毒性、易燃性、传染性等时刻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在危废之中,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被称为“新环境污染”的电子废弃物更是个中“大户”。众所周知,电子垃圾中的重金属含量极高,种类繁多,包括汞、铅、镍、镉等。据调查,一代CRT显示器仅铅含量平均就达到1千克至2千克。光看印刷电路板就含有铅、铝、镓、铍、镉、汞等多种重金属,接头、导体、半导体以及磁化部件和电池中也分别含有分量不等的重金属。
 

  这些重金属一旦直接入水、入土就会造成水土污染,且极难分离出来。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这是目前我国土壤修复面临的难题之一,治理投入巨大,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花费时间还久。电子垃圾重金属含量高,随意堆放、填埋、焚烧,就容易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就目前的土壤调查情况来看,污染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汞、镉、铅、铬、铜、锌、砷元素上。
 

  很显然,电子垃圾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贡献度”可不低。而除此之外,电子垃圾中存在的废弃塑料、阻燃剂、制冷剂、发泡剂等也是污染源,处理不当极易破坏环境。我国目前对于电子垃圾的处置仍围绕着危废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展开,两种方式占比基本持平。
 

  但是,电子垃圾由于其特殊性已然成为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的“矿山”。在合理处置电子垃圾方面,既要遵守危废处理的一般规则,也要进行差别对待。也就是说,电子垃圾处理要以“回收再利用”为主,“无害化处理”为辅,充分挖掘这座“城市矿产”。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强就曾表示,要增强公众意识,破解“回收难”的困境,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电子垃圾重金属含量高,提取难度相较采矿小,只要提高利用率就能立即转化为资源。再者,除却金属元素,废弃塑料回收也是当下遏制“白色污染”的要求。
 

  利用完电子垃圾可利用的部分,其他无法利用的部分也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参照危废处理标准,电子垃圾也可以被纳入整个体系之中。在循环经济新常态下,水泥窑协同危废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等离子体处理危险废物技术也是环保处理的一项突破。
 

  至此,电子垃圾的归宿已经明朗,但是能否高效地让电子垃圾成为“归位的资源”,“无害的废弃物”,仍需要从各方面着手推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避免电子垃圾被随意丢弃;从垃圾源头分类开始,避免电子垃圾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列;做好末端无害化处理工作,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相关文章

研究者对旱区土壤这一维度分布格局有了新认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课题组,以西南干旱河谷沿纬度梯度(23.2–32.3°N)分布的自然灌丛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的纬度分布格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保护性种植促进喀斯特食物网结构维持与能量流动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但是该区人口压力较大,经过几十年保育恢复的生态系统仍面临被再次开垦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风险。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土壤微食物网产生强烈影响,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时空替......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环境相关,该院发布23种仪器采购需求

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广东省地球关键带(土壤)污染归趋与风险防控实验室(一期)建设,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环境归趋与风险防控能力,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拟购置一批实验建设有关的设备,开展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

2024年治污攻坚怎么部署?27省工作重点汇总

新年伊始,随着全国各地两会密集召开,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锚定了2......

新型传感器实现土壤磷酸盐现场连续监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合肥智慧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儒敬,院长助理、副研究员陈翔宇课题组与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唐超礼团队合作,研发了用于土壤磷酸盐现场连续监测的电化学微流体系统。相关......

科学氮素管理能促进土壤氮驻留

记者近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三亚南繁研究院张金波与孟磊教授团队发现,基于氮素循环知识的综合管理可对生态系统氮驻留产生积极影响,这为降低全球氮损失风险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基于XRF和VisNIR数据融合的土壤重金属浓度分区预测是否更佳?

文章信息第一作者:石陶然通讯作者:吴春发教授,骆永明研究员通讯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3......

稻田土壤甲烷微生物同化效应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由于长期淹水状态,稻田成为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实上,稻田土壤产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气前已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为I型和II型两个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和代......

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公示涉23项固废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近日,生态环境部征集并筛选了一批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形成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公示稿),并进行公示。《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中包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