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0 16:45 原文链接: CellRep:脊椎损伤修复新突破

  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与脊髓之间的通讯,进而破坏大脑对身体某部分的控制。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损伤部位下方的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反馈在早期恢复和维持恢复的运动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继续使用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成功的重要性。

  “在脊髓损伤后,破坏的神经通路不再能够为损伤部位下方的神经网络提供足够强的信号,通常会导致永久性和破坏性的运动损伤, 我们知道激活一种非常特殊类型的感觉反馈通路在康复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迂回回路的形成。更详细地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康复策略,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最大的益处。”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一种所谓的“体感反馈”是本体感受,其通过位于脊髓附近并且可以检测肌肉拉伸的神经细胞引起对自身运动和身体位置的无意识感知。

  为了更多地了解本体感受反馈在何时何地影响受伤后的运动恢复,作者设计了一种条件遗传方法,以消除小鼠不同位置和时间点的这种反馈。使用这些模型,她表明,低于损伤部位但不高于损伤部位的本体感受反馈对于自然发生的电路重排和运动恢复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了所谓的本体感觉传入神经元的核心作用,神经纤维将本体感受信息反馈回脊髓。伤口下方的传入神经元在受伤后很快就会经历特定的重新排列,即使迂回线路形成,也不能保持它们恢复运动功能。”

  简而言之,本体感受反馈不仅对启动运动恢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持任何恢复的运动功能也是永久性的。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些研究结果也可以为患者的康复实践提供信息。


相关文章

科学家系统性绘制神经胶质细胞分子图谱

神经胶质细胞不仅可以支持和连接不同神经元,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过程等重要作用,但神经胶质细胞的亚群类型和分子特性仍有待深入了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绘制了人类多种神经胶质细胞各阶......

时空稀疏小样本学习大规模神经形态数据集发布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团队提出了一个用于时空稀疏小样本学习的大规模神经形态数据集——N-Omniglot,为脉冲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基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出版社......

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有助于保护卒中患者神经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采用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疗法能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从而为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症状性颅......

单细胞分泌分析技术解析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

近日,我所单细胞分析研究组(1820组)陆瑶研究员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种类分泌因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的解析。随着全球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神经退行性疾病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激肽A激活神经激肽2受体的分子机制

神经激肽(neurokinin)是一类神经肽,在炎症、疼痛伤害感受、上皮细胞分泌和增殖等发挥重要作用,普遍分布在哺乳动物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团队在《CellDis......

动物所等揭示小鼠行为和神经基因的驯化机制

实验小鼠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动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长期驯化而来。实验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体型、生理及行为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实验室驯化下小鼠攻击行为减弱、温顺行为增强。已知实验小鼠......

弹性半导体制成可穿戴神经形态芯片

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拉伸的计算芯片,该芯片通过模仿人脑来处理信息。发表在《物质》杂志上的该项成果有望改变健康数据的处理方式。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将可穿戴技术与......

中科院实现神经元脑网络活体成像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富强、王杰研究团队基于新型基因编码生物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实现特异类型神经元网络的在体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在影像学期刊《神经影像》(Neuroimage)上......

动物所揭示胚胎期小胶质细胞稳态调控神经发育的新机制

神经系统(CNS)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精密有序的结构,从早期胚胎发育的开始,就伴随着非神经组织的驻留。其中,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为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来源于卵黄囊中的原始巨噬细胞,并在......

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外膜和大脑之间可交换神经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神经和血管系统可在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由于斑块缺乏神经支配,神经元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期,慕尼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