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2 15:22 原文链接: 防不胜防,雾霾中纳米粒子能唤醒肺部休眠的病毒

  雾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没人说得清楚,一说是因为中国小型发电厂使用未处理过的煤造成的大气污染;一说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雾霾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对于这件事,目前也没人能说得清,其原因在于雾霾成分复杂并且变化多样,雾霾对人体的伤害是一个长期过程,雾霾的伤害因人而异等。而这两个问题,却是我们治理雾霾、降低伤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上面两个问题,还没有人真正知道真相

  近期,来自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的研究者发现,作为雾霾产生的元凶之一——机动车排出的尾气,可能对人体有着意想不到的伤害,那就是内燃机产生的纳米粒子能够激活在肺组织细胞中休眠的病毒,重新开始增殖。这项研究成果于2017年1月10日发表在空气污染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上。

  持续雾霾的环境下,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数大大增加。而慢性肺部疾病和可吸入的纳米微粒和持续性的病毒感染相关。来自德国的研究者思考,既然这两个“坏蛋”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它们两个之间会不会互相影响达成某种“协议”,共同破坏人们的健康。

  为了躲避免疫系统的“审查”,一些“狡猾”的病毒会隐藏在宿主细胞中,并持续潜伏存在,这种情况被称为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如果免疫系统变弱后某些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这些潜伏的病毒会再次活跃,开始增殖并破坏宿主细胞。为此,研究者假设,持续暴露在纳米颗粒的环境可能会让潜伏的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最终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利用不同的纳米粒子在细胞和小鼠上做实验,让细胞和小鼠都潜伏感染了鼠疱疹病毒68(MHV-68),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一个小型的体内和体外病毒发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

  无论是体外的细胞实验,还是小鼠实验,研究人员都观察到了纳米粒子导致潜伏病毒爆发的迹象。同样的,研究人员发现将潜伏感染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Virus)的人体细胞暴露在纳米粒子里,也会导致人类疱疹病毒爆发。

  最终,研究者得出,无论是人体细胞还是健康的小鼠,即使是非常少量的潜伏状态的鼠疱疹病毒,持续暴露在纳米粒子的环境下,会恢复在急性病毒感染中发现的分子特征,促进裂解性病毒蛋白的产生,并诱导肺部的炎症反应,这最终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吸入纳米粒子可能会引发炎症,影响免疫系统” Tobias Stöger说,他是德国肺部研究所的科学家,也是本次研究的领导者之一。这次的研究中他表明“暴露于纳米颗粒可以激活潜伏在肺部的疱疹病毒”。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小组想测试在人类身上是否也会出现相似的结果。“许多人携带疱疹病毒,特发性肺纤维变性病人尤其会受到影响,” 肺修复与再生研究所的副校长Heiko Adler说,“如果这些结果在人体身上同样被证实了,研究颗粒吸入诱发潜伏疱疹病毒的分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试图影响这一治疗途径。”

  在文章的末尾,奇点糕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大家。

  坏消息就是,雾霾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危害更大。除了上面所说的研究,最近发表在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PM2.5的环境下会改变血管舒缓素的成分,可能对肺部、心脏和肾造成影响。研究者在小鼠实验中发现,长期暴露在PM2.5的环境下不仅会影响小鼠的心血管系统,更会造成小鼠的肾脏损伤,同时也更容易引发相关PM2.5疾病的产生。

  好消息就是,1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终于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这一先进光源在化学、能源、物理、生物、环境等重要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连光源”能检测50-150纳米微粒,因此还有一个非常实用性的功能,那就是能够检测大气中分子和原子。它能够探测正在发生的燃料燃烧,生物分子在气体中的活动,以及在固体—气体界面上的反应如何进行的。这就能更好地理解像有毒的气溶胶这样的物质是如何在大气中产生和分解的。而这个物质就是雾霾中组成物体之一。“大连光源”诞生意味着,至少对“雾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我们能够有进一步的探索。

相关文章

纳米粒子可像路标导引光流方向

据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物理学家开发出一种微小的半透明载玻片,通过操纵光在纳米尺度上的传播方向,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图像。这一技术为开发新型基于光的设备铺平道路,有......

一种分子装置可将红外线变成可见光

纳米粒子凹槽等离子体腔(艺术图)图片来源:尼古拉斯·安蒂列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检测红外光的新方法,通过将红外光的频率变为可见光的频率,可将常见的高灵敏度可见光探测器的“视野”扩展到远红外线。这一......

兰州化物所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获进展

中药和天然药物是我国中医药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从中靶向发现并制备具有特定强生物活性苗头分子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药物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的重点内容。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

苏州医工所实现纳米粒子的三维追踪

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纳米粒子定位及追踪技术具有广泛需求。外泌囊泡、病毒和纳米药物载体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纳米粒子,它们的动态转运是实现胞间通讯、侵袭感染、药物递送等功能的重要过程。因此,实时捕捉这......

科学家在亚衍射尺度实现纳米粒子超快光学轨道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降雨强研究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杨元杰团队、山西大学肖连团团队、中央民族大学郭红莲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光致旋转新方法,使水中纳米颗粒的轨道旋转速度......

MOF纳米粒子和DNA的胶体晶体工程|NatureCommun.

核酸修饰纳米粒子的胶体晶体工程是制备三维超晶格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催化、传感、光子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研究的构件主要基于金属、金属氧化物、硫属半导体和蛋白质。在这里,美国西北大学ChadA......

用于燃料电池电催化的高指数面金属合金纳米粒子|AM

美国西北大学ChadA.Mirkin教授等人将高折射率切面引入胶体合成纳米粒子的方法被用来制造成分均匀的Pt-M(M=Ni,Co,Cu)和Rh-M(M=Ni和Co)四面体纳米粒子。该方法的能够系统地研......

原来纳米粒子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多色成像

为了了解生物细胞如何运作,生命科学家追踪组成细胞的生物分子。这样做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金纳米颗粒标记分子,并跟踪纳米颗粒散射的激光。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院(NINS)的一个小组现在已经扩展了这种方法,使科......

纳米颗粒药物递送可缓解疼痛为慢性疼痛提供新方法

近日,美国纽约大学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Nature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pH-responsivenanoparticletargetstheneuroki......

纳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红外光

中美科学家近日在《细胞》杂志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纳米颗粒,在老鼠眼中单次注射此颗粒可使老鼠在10周内,在白天看见红外光,且副作用很小。这一发现有望促进人类红外视觉技术的进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军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