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3 10:59 原文链接: 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低碳排放不是梦

 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台

近年来,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组织承担了国家分布式能源“973”项目,在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微小型动力、余热利用和系统集成方法及验证方面取得诸多成果,验收成绩在能源领域同期项目中名列前茅。

针对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年均集热效率低,管路复杂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提出了广角跟踪抛物槽式集热技术。

在实验室主任金红光院士的带领下,实验室团队正为实现能源的低碳排放而努力。

推进分布式供能

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副主任郝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城市里的电厂采用集中发电模式,再将电传输给每家每户,然而这种传统的发电模式在传输过程中电量的损失不可避免。”

实验室主攻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能源的浪费,因为它位于或临近用户,可以满足用户多种能量(冷、热、电等)需求。另外,分布式供能系统就地取材,比如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发电。

“这类可再生能源不仅分布广泛,还能够通过分布式供能系统实现高效利用。”郝勇说。分布式供能系统从能量供应角度,重点强调系统集成能量配置的联产功能;从用户需求角度,重点强调负荷牵引式能量供应的联供功能。

实验室研究员杨金福指出,基于能量等值互补与交换原理的供需衔接式供能系统,具有系统功能集成的灵活、可靠与经济、环保性,实现满足用户多种能量变化的需求牵引,进行供需“无缝”衔接的系统集成技术,并向规模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组织承担了国家分布式能源“973”项目,在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理论、微小型动力、余热利用和系统集成方法及验证方面取得诸多成果,验收成绩在能源领域同期项目中名列前茅。

多能源互补发电

当前,可再生能源凭借取之不尽和清洁环保等优势,正在成为世界能源舞台上的主角,并将逐渐取代化石燃料。

郝勇表示,将太阳能与成熟的常规发电技术整合,进行多能源互补发电,不仅可降低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技术和经济风险,有效解决太阳能利用不稳定和蓄热技术不成熟等技术瓶颈问题,还能实现高效、低成本地利用太阳能。

在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技术方面,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原创性提出并研制了15kW槽式太阳能驱动甲醇裂解合成气的内燃机发电装置,成功实现了300℃太阳能燃料发电,太阳能年均净发电效率达到25%,标志着太阳能热化学发电实验样机研制的重大突破,为该技术向产业化迈进提供了坚实基础。

实验室还原创性提出部分旋转的槽式聚光集热新方法,研发了变辐照主动调控聚光集热场技术,开展我国首座10MW光煤互补示范电站关键技术的研究。实验室不仅研制了百kW级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样机,还在郑州富士康能源站建立槽式太阳能热化学发电示范装置。

太阳能与火电机组互补发电可使中低温太阳能热发电规模发展到单台容量几万千瓦,与一座太阳能单独发电电站规模相当,因此具有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潜力。

低能耗捕集CO2

燃煤电站的CO2减排是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的燃煤电站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链式方式,即从煤燃烧后的尾气中捕集CO2。采用传统燃烧后捕集90%的CO2,会使电厂发电效率下降10~15个百分点,发电成本上升70%~110%。

针对传统燃煤电站CO2捕集能耗和成本高的缺陷,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以燃料转化过程的做功能力利用与CO2生成、迁移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突破口,提出了“燃料转化过程化学能梯级利用与CO2捕集一体化”的思路,即在减小燃料转化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的同时,实现CO2的定向富集,从而减小CO2分离能耗,在CO2形成的源头实现低能耗的CO2捕集。

相关文章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布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昨天,《“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公开发布,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

兰州大学,再发顶刊,大大提升了ESCs器件的储能性能

歇性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潮汐)的储存和利用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类很有潜力的能源存储器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ESCs)因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时间短和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受......

工程热物理所在中温太阳能驱动源头蓄能研究中获进展

分布式供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分布式供能系统存在不可逆性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低、主动调控性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展了理论、......

发力可再生能源江苏每6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晔)12月12日,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电力)获悉,江苏年度消纳可再生能源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大关,比2020年增加189.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95......

工程热物理所在中温太阳能驱动源头蓄能研究中获进展

分布式供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分布式供能系统存在不可逆性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低、主动调控性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展了理论、......

张俐娜院士:72岁解决可再生能源领域世界难题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因病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今年8月,张俐娜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参加2020年青少年高校......

能源法征求意见可再生能源列为能源发展优先领域

酝酿已久的能源法正加快落地步伐。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就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涉及: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提高能源供应能力,健全能源普遍服务......

2019全年德国风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24.67%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显著增长Fraunhofer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德国发电总量为5156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发电量达到1272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24.67%;生物质发电为444亿千瓦时......

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超化石能源

日前,德国行业组织Fraunhofer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德国电力生产年度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46%,比2018年提高5.4个百分点。这是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次......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三方合作项目启动预备会在埃举行

2019年7月29日至8月2日,“埃塞俄比亚-中国-斯里兰卡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三方合作项目启动预备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来自埃塞俄比亚水利、灌溉与能源部、斯里兰卡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