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7 17:31 原文链接: 干细胞的命运抉择:决定就在一瞬间

  成体干细胞通常具有多能性,即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子细胞,但潜在的命运决定机制尚不清楚。

  这项研究发现,在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中,一个转录因子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类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ient Scute activation via a self-stimulatory loop directs enteroendocrine cell pair specification from self-renewing intestinal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发现转录因子Scute 在果蝇肠上皮干细胞中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细胞将产生内分泌类型的子细胞,提示转录因子的振荡表达调控了干细胞的命运抉择。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通讯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研究员,第一作者为陈君。

  细胞的命运决定是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简称ISC)是一个研究多能干细胞命运决定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ISC默认的子细胞命运是具有营养吸收功能的肠上皮细胞(Enterocyte,EC),而另一类具有分泌功能的内分泌细胞(Enteroendocrine cell,简称EE)的命运是如何决定的尚不清楚。

  之前的研究证明了果蝇复合基因Acheate-scute complex (As-c) 在EE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其中的一个基因 scute (sc) 也被证明对EE命运决定即是充分也是必要的。 然而Sc是如何被调控的及它是如何促进ISC向EE命运决定的,尚不清楚。

  基于Sc对于EE产生的必要性,研究人员利用RNAi从果蝇虫蛹阶段开始抑制Sc的表达,由此产生了无内分泌细胞的肠上皮,然后再恢复Sc的表达来观察EE从头开始产生的过程。

  利用这个分析,他们观察到一个ISC先是分裂产生一个EE前体细胞,命名为EEP,而这个EEP则再分裂产生一对EE细胞。为进一步分析这个过程,研究人员在ISC中过表达Sc,然后监测一段时间内的细胞演变过程。短暂地过表达Sc迅速引起细胞分裂的反应,同时还诱导了EE特异的转录因子 Pros的表达,而Pros却是一个很强的细胞分裂抑制因子。这些特性构成了一个精细调节的环路,指导一对EE细胞经过两次有序的细胞分裂从一个ISC特化而来:ISC先经过一次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EEP,EEP在终末分化前再发生一次细胞分裂,最终形成一对EE细胞。

  为了观察Sc在肠上皮的表达模式,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一个Sc基因带GFP的敲入品系。 Sc-GFP融合蛋白在大部分的ISC中呈现极弱的表达,但在一小部分(约15%)的ISC中有明显的上调和激活。通过进一步鉴定出Sc基因表达调控区域,并利用调控区域Sc-gal4进行的细胞命运追踪实验证明Sc高表达的ISC立即产生的子细胞基本都是EE,而Sc会迅速在ISC中下调,这些ISC因此很快就恢复向肠上皮细胞EC命运分化的默认模式。这些研究结果提示Sc在ISC中的瞬时表达导致了EE命运的决定。

  那么,Sc的瞬时表达是如何实现呢?

  结合遗传实验,RNA-seq 分析,ChIP-seq和targeted DamID 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两个反馈调节环路介导了Sc在ISC向EE分化之前的瞬时表达: 一个是Sc基因转录水平的自激活,使得Sc在细胞内逐渐积累直到表达量足以引起EE命运决定的发生;另一个是Sc和 enhancer of split complex (E(spl)) 基因间的负向反馈调节环路,在Sc到达高水平时,被诱导出的E(spl)蛋白会迅速抑制Sc的表达使其还原到默认的低表达模式。

  由于反馈调节是介导生化分子周期性震荡的常见机制,比如刚刚获得诺奖的生物节律的调节等。因此这些反馈调控环路可能介导了Sc在ISC中周期性的上调,作为“生物钟”介导周期性的EE的产生。进一步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分析结合活体成像技术应该能帮助验证这个干细胞命运决定的生物钟调节学说,并探究转录因子的震荡是否以及如何受环境因素的调控。

相关文章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仇吉川、刘宏与基础医学院教授郝爱军发展了一种用于改善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的普适性策略。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生物成像......

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有助于药物发现

迄今对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在内的海洋微生物基因进行的最全面分析,可为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追踪气候变化影响和保护濒危物种奠定基础。1月16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前沿》。据《自然》报道,2021年,研究......

再谱篇章!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落成

日前,华大智造宣布脑科学领域首座DCSLab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脑中心”)正式落成。华大智造先进的生命科技工具将全面助力上海脑中心引领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为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

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基因和疾病历史传播情况绘成

1月11日,大型国际专家团队分析了34000年前生活在西欧和亚洲的近5000名人类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创建出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基因库。通过对古人类DNA进行测序并将其与现代样本进行比较,团队绘制了基因和......

《细胞》编辑团队发布创刊50周年祝词

1月11日,《细胞》(Cell)编辑团队向《中国科学报》发来创刊50周年祝词,回顾创刊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以下为相关内容:1984年,《细胞》创刊。自创刊伊始,《细胞》的目标便是发表“令人兴奋的......

为何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宋斯亮团队揭示双性恋基因的好处

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性渴望和性幻想的对象。对于多数人来说,喜欢的对象通常是异性,即异性恋。但还有一些人独立于异性恋之外,例如同性恋和双性恋。事实上,在自然界中......

从基因入手解偏头痛之忧

与高致死率的疾病相比,偏头痛似乎算不上什么大病。可它一旦发作起来,就如同《西游记》里孙悟空被施了紧箍咒一般疼痛难忍,频繁发作的偏头痛更是令人痛苦不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10人中,就有1人饱受偏......

生物反应器国重实验室新进展!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叶邦策教授课题组在DNA传感装置的设计及生物纳米杂合系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构建了纳米机械-天然杂合细胞,赋予了天然细胞非传统信号分子的感知、分析......

天津工生所在新一代碱基编辑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碱基编辑(baseediting,BE)作为前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实现精确、高效的单碱基编辑。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和细胞工厂构建等领域。常用的DNA碱基编辑器主要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