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4 14:57 原文链接: 广东专家建议野生毒蘑菇不要采食

2月22日,记者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2月13日,广东省丰顺县发生了一起4人因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获知消息后,该所研究员邓旺秋、助理研究员李挺等人于火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经鉴定,导致这起中毒事件的主凶正是经常在广东地区早春季节杀人众多的剧毒蘑菇——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 Yang & T.H. Li。

据介绍,每年早春,潮湿天气出现后,便是广东剧毒蘑菇出现之时。致命鹅膏又名致命白毒伞,是广东省乃至我国南方毒蘑菇中毒致死的第一杀手。其外形洁白,外貌诱人,常在早春天气回暖、湿度较高(如多雨或回南天)的时候出现,生长于壳斗科植物(黧蒴树等)林下。

由于近期雨水较多,今年毒蘑菇的出现时间特别早,春节刚过,节日欢乐的气氛还未散去,毒蘑菇便已悄然登场。致命鹅膏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其中剧毒的鹅膏毒肽含量可达5mg/g干重以上,而鹅膏毒肽对人的致死剂量为0.1mg/kg体重,约等于一个50克的毒蘑菇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相关文章

开发出非标记液滴单细胞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技术

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是工业育种、酶定向进化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面临的限速步骤。精准的单细胞精度生长表型测量是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开发了低成本、非标记的微型......

科学家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降解柑橘提取物规律

北京农学院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开发创新团队揭示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对柑橘提取物的短期定植规律,探索了柑橘提取物在瘤胃内的降解机制。近日,相关研究以《柑橘皮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定植菌群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微......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揭示糖浆在微生物修复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电子传递机制

地下水中的铬(Cr(VI))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糖浆作为制糖业的副产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为了主流生物修复碳源之一。但糖浆成分......

剖腹产不会让婴儿错过来自母亲的必要微生物

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产婴儿也不会错过必要的微生物,虽然剖腹产婴儿在出生时吸收的母亲肠道微生物确实较少,但母亲能够通过母乳喂养等补偿途径将微生物转移给婴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

长期施肥驱动黑土微生物介导土壤磷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在集约化耕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重要途径。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化、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

新技术让微生物与化肥不再“水火不容”

化肥盐度指数高,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难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这是常识。如今,一种新技术正破解“化肥与微生物难以兼容”这一难题。2月1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为组长,由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研究员、北京农......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日本重组科学院计划遭研究人员抗议

日本的研究团体正联合起来反对政府对日本科学委员会(SCJ)施加更大的控制计划,SCJ是日本的国家科学研究院。他们认为,这些改革将使人权理事会受到政治影响,并削弱其独立性。在2月14日于东京举行的新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