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1 10:57 原文链接: 管住嘴这么难?科学家揭示促进进食的肠脑神经通路

  一到晚上就想吃、吃饱了还想吃,为什么管住嘴这么难?

  食欲的产生和消退一直都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从肠胃到大脑,存在着一条迷走神经介导的通路。摄取足够营养时,肠胃会通过迷走神经将“吃饱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孤束核,并终止进食行为。

  但8月20日《当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饥饿感也可以通过这一神经通路传递到大脑,刺激食欲,发出“再多吃点”的指令。

  文章中,科学家研究了大脑感知饥饿的过程,捕捉到其中被饥饿信号刺激的神经元,进一步确认了谁在这之中起主要作用。

小鼠肠脑神经轴中的迷走神经通路,可以响应饥饿信号、促进进食。(图片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肚子饿时,脑子知道

  孤束核是位于大脑后侧的脑区,通过迷走神经与外周器官相连。当肠胃通过迷走神经传递信号,孤束核最先接收到信号,并将之传递到大脑其他部位。

  先前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多种孤束核内的神经元类型,发现迷走神经到孤束核这条通路中,大部分神经元都和抑制、终止摄食有关。

  “理论上讲,机体作为能量平衡的体系,神经通路的信号应该不仅能传递抑制食欲的信号,也能传递促进进食的信号。”论文通讯作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占成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也是此次研究的出发点。

  与“吃饱信号”不同,饥饿的产生需要更长时间,这意味着研究小组捕捉神经信号的难度增加。实验中,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加工,可在较长时间范围内标记脑内较活跃的神经元。

  当小鼠处于饥饿状态,其脑内孤束核中被激活的神经元会被点亮。

  “我们发现,饥饿可以激活孤束核中的儿茶酚胺能(CA)神经元”,论文第一作者、占成课题组博士生陈静表示。

小鼠孤束核内的CA神经元在饥饿状态下被激活。(图片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小组用不同方法激活小鼠孤束核中的CA神经元。在化学遗传学实验中,他们发现,小鼠开始“大吃特吃”。原本在白天应该睡觉的小鼠也开始进食,且进食量增加了4-5倍。

  在光遗传学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鼠头部植入一根毫米级光纤,用激光有规律地间断照射小鼠的孤束核,以激活CA神经元。光照开始后,小鼠在几十秒内就作出反应,开始进食。

课题组记录的小鼠进食行为。(图片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这意味着孤束核确实存在响应饥饿信号的神经元,并促进进食。”陈静表示。

  细分类型,吃多吃少它俩说了算

  既然先前研究中找到的大部分神经元都在起抑制进食作用,那么究竟是谁让小鼠吃得更多?为此,占成等人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研究小组分别激活小鼠孤束核前侧和后侧的CA神经元,发现不同区域、不同亚型的CA神经元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为了找到具体发挥作用的神经元类型,课题组与同所转基因动物中心主任王凤超、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Herbert Herzog等人合作,分别获得了可用于实验的转基因小鼠。

  陈静介绍,孤束核中的CA神经元包括肾上腺能(E)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能(NE)神经元两种亚型。

  其中,孤束核后侧的NE神经元则主要负责让小鼠“停嘴”。

  而孤束核前侧和中侧的E神经元与另一种名为神经肽Y(NPY)的神经元一道,让小鼠胃口大开。“神经肽Y神经元与CA神经元关系密切,二者分布上部分共存、功能上相互调节。”陈静解释。

  当小鼠孤束核中的NPY神经元被杀死,单独激活孤束核前侧和中侧的E神经元时,老鼠的进食量不再增加。“这说明在进食过程中,E和NPY共表达的神经元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静说。

研究发现了孤束核中具体起促进进食作用的神经元亚型。(图片来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谁传的话?迷走神经

  之后,利用病毒示踪的方法,研究小组进一步确认,小鼠的孤束核能接受来自迷走神经节的信号输入。而阻断胃肠和大脑间的迷走神经通路后,饥饿信号不再能激活CA神经元。

  “这说明,饥饿信号是通过迷走神经传递到孤束核的。”陈静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项研究对后脑孤束核细胞在解剖学上进行了精细划分,并且成功剥离出一类肾上腺能神经元,它们接收来自胃肠器官的迷走神经传入,饥饿信号在此整合并被大脑感知,从而释放能量短缺信号,让动物开始进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际点评道。

  “有意思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在孤束核的另一类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同样接收来自外周器官的迷走神经传入,介导的却是饱腹感,让动物停止进食。”刘际表示,这意味着在孤束核内,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对“吃”与“不吃”进行精确的阴阳平衡调控。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如何感知饥饿、感知营养,揭开食欲产生的机制。”占成表示,接下来,课题组还将继续深入研究,这条神经通路和体液通路之间的关联,并探究该神经通路究竟被何种肠胃信号激活。

相关文章

大脑衰老最易受3种危险因素影响

人脑中有一个“弱点”,这是一个特定的高阶区域网络,不仅在青春期后期发育,而且在老年时也表现出较早的退化。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这个大脑网络特别容易受到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人类大脑已保存千万年

在所有其他软组织都已分解的情况下,大脑器官却保存了下来——一项对自然保存了数百年或数千年的人类大脑的研究发现了1300多个这样的案例,其中一些大脑有1.2万余年的历史。3月20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英国......

《自然》:眼睛竟是大脑的免疫屏障

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也用眼睛表达爱慕、喜悦、冷漠和厌倦。除了主观上的情感外溢,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眼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与大脑有许多相似之处。借助眼睛这个......

Science:新研究揭示大脑如何形成环境地图的机制

清晨,当你走进厨房时,你很容易确定自己的方向。为了煮咖啡,你会走近一个特定的位置。也许你会走进储藏室,快速吃点早餐,然后走向汽车,驶向工作地点。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合作机构的神经科学家对这......

睡梦中,你的大脑如何清理垃圾

当你甜蜜入梦时,大脑并没有闲着,正在进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维护工作,比如加强认知、巩固记忆等。一项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了睡眠中大脑进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机制。大脑在白天消耗能量和吸收营养物......

新发现:用电刺激大脑使人更容易被催眠

新研究发现,向大脑的特定部位发送电脉冲会使人更容易被催眠。虽然研究处于早期阶段,但最终可能会推动催眠疗法更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等疾病。相关研究1月4日发表于《自然心理健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Afi......

西湖大学:揭示神经元调控大脑血流新路径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贾洁敏团队的相关研究,揭示了神经元调控大脑血流新路径。他们发现了一座架在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新桥梁”——类突触(NsMJ)。通过类突触,谷氨酸能神经元可直接作用于动脉血管平滑......

SciAdv:科学家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对于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关联

目前,新出现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或与机体的认知功能结局和神经发育障碍存在一定关联,但目前研究人员并未详细阐明肠道微生物代谢对经典神经发育的影响,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Advan......

大脑中的“GPS”赋予高级空间感知能力

太阳的东升西落,城市的东西南北,过马路要左右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脑的空间感知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寻找方向、定位目标还是记忆场景,都需要大脑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和记忆。然而,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大......

电脑脑植入技术创新:突破性疗法让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找回失去的认知功能

对于患有创伤性脑损伤的人来说,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力和情绪调节,可能变得异常困难。但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神经学家尼古拉斯·希夫指出,“对于这种问题,目前还没有疗法,尽管它是如此普遍”。现在,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