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6 09:44 原文链接: 郭光灿院士团队实现相距一公里的高维量子纠缠分发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实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教授李朝晖、中山大学教授余思远等合作,首次实现公里级三维轨道角动量的量子纠缠分发。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光学》。

image.png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通讯、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信息过程的重要资源,其长距离分发对于量子技术的实用化及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检验至关重要。高维系统拥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强的抗窃听能力以及更有效的量子计算能力。光子的轨道角动量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高维系统,在维度扩展性方面极具优势。然而轨道角动量纠缠易受大气湍流或光纤中模式串扰及模式色散的影响,在此之前仅能传输几米的距离,并且局限于二维纠缠的分发。

  针对高维轨道角动量纠缠分发中面临的问题,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研究组合作,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光子空分复用的少模光纤,设计了轨道角动量模式色散预补偿装置,首次在1公里光纤中实现了三维轨道角动量纠缠光子对的分发。分发后的量子态通过广义贝尔不等式的验证,得到3个标准偏差的不等式违背,验证了量子态的高维非局域性。针对在光纤中的模式色散退相干特性,研究组还提出了进一步扩展其维度和传输距离的实现方案。该工作为未来利用空间模式复用技术实现长距离的高维量子信息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相关文章

量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的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

12月22日,在2023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暨金融科技标准认证生态大会上,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聂丽琴介绍了联盟旗下量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的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聂丽琴表示,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是未来产......

助力设备国产化!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成功启动

近日,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的启动会暨2023年极端实验条件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成功召开。该实验室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牵头,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合作建设,并于2023年......

突破性里程碑!成功实现基于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信标的零知识证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1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张强教授等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实现了一套以器件无关量子随机数产生器(D......

超原子半导体创下速度与效率纪录

半导体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但它们也有局限性。半导体中会产生激子(电子-空穴对),这意味着能量以热的形式损失,信息传输是有速度限制的。发表在26日《科学》杂志的论文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家团队描述了迄今......

重磅!微型高精度集成钻石量子电流传感器研制出

电动汽车、智能电网、高速列车等新兴工业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度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传统电流传感器相比,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装置可以利用量子态操控技术来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些优势使得基于量子效应的......

《科学》:扫描隧道显微镜操控单原子进行量子计算新方法

黏附在STM尖端的铁原子与一个钛量子比特(蓝色)“对话”,用它读取和写入其他两个量子比特(红色)的信息,并让它们执行基本的量子计算。图片来源:量子纳米科学中心   &nb......

高效量子引擎开发或将推动量子革命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合作,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设计并制造出一种引擎。这是根据粒子在极小尺度上遵守的特殊规则开发的引擎,它不依赖于传统的燃料燃......

室温下量子材料实现“自旋”控制

科技日报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自然》杂志16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控制有机半导体中光和量子“自旋”相互作用的方法,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发挥作用,为潜在......

中国量子信息,何以坚定自强不息?

二十年前,潘建伟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提出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之初,国际上许多学者都认为不太现实——要把一个个单光子那么微弱的信号,从1000公里的外太空空送到地面,还要能够......

首个基于微波的量子雷达

法国国家科学院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了首个基于微波的量子雷达,其性能比现有传统雷达高20%,实现了所谓的“量子优越性”。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最新研究负责人之一本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