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6 14:54 原文链接: 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痛处如何解决

最近,一篇题为《纠正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误解》的文章在网络流传。该文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两位高级讲师瓦尼克和鲍威尔近日发表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上的文章为基础,采访了这两位专家,对他们的观点做了总结和进一步阐发。由于其论点鲜明——要纠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的偏差,因而在教育界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出了偏差?

依据两位作者发表的文章以及他们所接受的采访,可以看到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常演变为将“学生满意度”置于教育目标之上,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得高等教育所应提供的丰富学习经历。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这一理念被不当利用,不仅影响教育质量,也会伤害学生自身的利益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再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往往会转化为“以学生的满意度为中心”,从而形成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难以接受批评,教师无条件表扬学生,导致学生无论是心智还是品格,都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最后,呼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回归正轨,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该文发表后,不少高校教师对此表示认同。

应该说,上述观点有其现实来源,所讨论问题也很有意义,但我以为,从开始就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已经演变为“以学生的满意度为中心”显然有失偏颇,也有以偏概全之嫌,由此提出要纠正偏差,实际上反倒加剧了人们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可能产生的误解。

在现实中,如果仅“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那仿佛只与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估有关。但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从理论到实践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何谓“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被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要指将教学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旨在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授人以渔”的方法中,将学习路径的责任交给学生,并侧重于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现实需求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该方法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理论依据。作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发而来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者要起到在新信息和先前经验中构建意义的关键作用。像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让·皮亚杰等的理论,为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提供了依据。

其次,重心转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将学生兴趣放在首位,承认学生的声音是学习体验的核心。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的传统教育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传统教育将教师定位为“主动”角色,而学生则扮演“被动”的接受角色。

第三,强调责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但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学习节奏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参与者,鼓励主动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

第四,承认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承认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并强调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由此,教师不再是班级学习的促进者,而是每个学生个人学习的促进者。

最后,形成性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涉及更多形成性评估,而非总结性评估。

所谓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的评估,在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后,为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参与到对其学习的评价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以及如何展示他们的学习,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我想正是这个原因及其在实践中的问题泛滥,导致上述学者撰文对这种教学方法提出了批评。

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

若要深入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开来谈。在中小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应该说已被广泛接受,并被认定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成绩的一种方式。

在高等教育中,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在我看来,这种学习模式在高校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首先被认为是高校的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心态。这也是我们近年来总能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以学生为中心”也在高校被普遍接受了。

第二,作为一种有建构主义理论支持的学习方法,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学习。

第三,它强调要认真对待学生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诉求,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反省自我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

是否真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看来,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出了偏差,而是是否能做到位。在现实中,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但这不只是一种理念,想要实施并真正做到,有诸多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便利性与有效性。现行的高等教育组织结构与布局大都是从便利性上考虑的。但若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学习环境、上课时间、学业进展等,都需要从学生的有效性上去考虑。以学习环境为例,大多数教室布局的一排排课桌,可能就无法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我们要为此作出改变时,就必须基于每个学生的需求,而不一定是让教师以及管理者感到方便。

其次是整体化与个体化。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制订最适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计划。由于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只有学生的学习计划或途径有所不同才有意义。为此,教师应帮助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环境。但我们都知道,真正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很大,在当今的任何一所高校,要在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教室里呈现不同的学习计划或学习途径都有极大的挑战性。

最后是过程与监控。以学生为中心,预示着建构适应学生个人需求的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内化其学习价值,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形式的不同选项,并挖掘他们学习的内在价值和相关性。在这其中,学生的学业进步是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基于能力的进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核心。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交流,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监控,然后根据其变化调整,甚至是“重构”学生的学习体验。

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事关一所大学的全局,包括课程、人员配备、财务、技术、设施、时间表等,各方面都要真正专注于学生的期望与对学习的效果,同时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

从“讲台上的圣人”到“身边的向导”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无疑具有权威性,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教师的定位决定的。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专家,讲台下的学生更像是知识的容器。

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权威人物,但随着学生在学习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开始转换,更多地扮演教练或促进者的角色。

上文中提到,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批评中,一些高校不再努力告诉学生,什么对他们有益,而是要求教师尽量配合学生,甚至出现以下情况——学生觉得考试压力大,学校就减少考试;学生不喜欢阅读,学校就选择难度低、篇幅较短的阅读材料;学生喜欢网络多媒体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就多使用社交媒体和交互式创意内容;学生难以接受严肃的批评,教师就使用温暖的语言正面反馈……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上述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存在,但大都是在特定时期(如疫情防控时期学生被封闭在校园中),学生才会有这样特殊的“待遇”,并不具有普遍性。

即便如此,出现上述情形也是不应该的。但同时我还想说,时代不同,学生面临的世界不同,大家的身心健康、素养品格不同,各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压力时,如果学生已经身心疲惫,即便做错了,教师也应该以更温柔的方式加以批评和引导,这属于正常且更加个性化的育人方式,不能将此归咎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结果。

总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其更多的是颠覆传统教育、传统课堂和传统思维方式。尽管该教学模式挑战了教师权威,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再对学生产生影响。实际上,我们依旧能看到很多学生讲述自己深受任课教师影响并因此改变自己的实例与事迹。

相关文章

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研讨会举行

9月1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2023“科学思想汇”科学嘉年华研讨活动在全国科普日主会场北京首钢园举行。本次研讨活动是“科学思想汇”年度重点活动,主题为“如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嫌疑人已被刑拘

据平安北京海淀官方微博3日消息,针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的情况,海淀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开展调查。经查,嫌疑人马某某(男,25岁,该校毕业生)涉嫌非法获取该校部分学生个人信息等违法犯......

八部门再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业头雁将迎新机遇

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完善落实组合式激励赋能政策体系,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

呼吁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这么说

5月25日,“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的专访稿件。该专访是在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蔡敬民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对话,就高校如何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交流活动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党的二十大对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部署,推动教师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近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交流活动在江西上饶举行。教育部党组......

两会进行时: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提案里的职业教育风向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中,回顾了2022年工作,指明了2023年政府工作任务。其中,总理肯定了过去五年职业教育领域取得......

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大学生越来越求稳了?倪闽景委员:不要满脑子“央国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澎湃新闻记者陈悦图聚焦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和拔尖人才培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两份提案。2月23日下午,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集中采......

华东师范大学戴立益:呼吁建立国家级教育局长培训中心

中新网上海2月23日电(记者陈静)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当下,教育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成为谈论最多的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将要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