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15:39 原文链接: 红海还是蓝海?扒一扒土壤修复那些事儿

  从中央到地方的扶持加码,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土壤修复市场走向快速拉升的窗口期。不过,还需要认清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不久、商业模式匮乏及治理技术短板的现实。

  

红海还是蓝海? 扒一扒土壤修复那些事儿

  刚刚过去不久的12月5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节日——世界土壤日。2017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为“关爱地球,从土壤开始”,来自全球各国和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共同分享和讨论了全球土壤可持续发展进程、前沿思想和实践经验。

  土壤污染无小事

  回眸历史,自19世纪中期发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污染事件频发。我国的土壤问题则在20世纪79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凸显。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环境安全管理模式粗放、工业污水废水无序超标排放、泄露及垃圾渗滤液等,严重危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

  土壤安全与每个公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及大国崛起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土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大问题。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也指出,土壤污染防治关乎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并且土壤污染相对大气污染、相对水污染来讲,它的防治难度更大,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下更大的力气、更大的功夫抓紧推动。

  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土壤污染情况集中体现在几大方面:耕地污染范围广;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场地污染严重;工农业粗放式发展导致大面积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及矿区污染等。

  顶层设计趋完善

  为了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行动纲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明确目标:

  到2020年,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有了时间表和军令状之后,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2017年开启落地之旅。从2017年初以来,国土部、住建部、环保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加速推进防治土壤污染的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负责人尤艳馨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环保专项资金中,土壤污染防治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5亿元。至此,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到150亿元。

  我国国家层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单行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确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的制度框架,明确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已经在今年10月份通过人大第一次审议,有望在2017年底或2018年初出台。

  修复市场面面观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中央到地方的政府系列举措,正使得土壤修复趋于理性,土壤修复市场也从爆发转向平稳快速释放。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攀升至90亿元,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也从三年前的500加增至目前的近3000家。基于当前形势判断,我们认为,2017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0亿元,“十三五”期间,突破1000亿元为大概率事件。

  蓝海,还是红海?全联环境商会荣誉会长、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一番话直指问题的核心,“环保产业是蓝海也是红海,如果有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突破就是蓝海,反之便是红海。”

  先说技术研发。我国目前的土壤修复技术相较于世界广泛应用的技术种类而言,数量偏少。由于研发成本与技术成本高昂,目前正在进行的技术研发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任重而道远。

  再说商业模式。我国土壤修复市场最大的短板之一便是最新的商业模式的匮乏。尤其是面临日趋复杂的土壤污染问题与修复环境,缺乏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因此,虽然土壤修复市场已经迎来窗口期,但需要认清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不久的现实,仍旧需要国家政策的继续扶持加码,需要建立有治理技术完备、资金雄厚的综合能力强的土壤修复龙头企业推进,还需要若干综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来整体推动。

相关文章

聚焦耕地保护,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保护好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提出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

生物技术助力协同种子保护和土壤修复

由病原细菌和真菌所导致的植物病害会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产。为保障棉花作物的健康安全,研发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开展了种衣剂对棉花种子及根际土壤......

预算报告:中央财政2023年污染防治资金这样安排!

3月6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发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

涉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这5项含质谱等检测标准6月实施

近日,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部:推荐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关于推荐先进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生态环境部有关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全国性行业组织及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

朱利中:如何打赢净土保卫战

朱利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污染物相关研究,带领团队解决了土壤修复的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了复杂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协同修复的技术体系,提升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

最高罚200万!北京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明年1月施行

近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为加强北京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守住土壤环境安全底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条例》共六章五十七条,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

珠海: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杜绝非法倾倒固体废物

各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自2020年底以来,珠海市发生多起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事件,倾倒填埋的固体废物数量巨大,因清理处置难度非常大,已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为......

环境中的土壤污染及检测手段研究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本文拟对环境污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检测技术的分析,为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发展提供借鉴,从检测做起,积极落实环境保护工作。1土壤的相关污染类型概述土壤环境的污染源......

污染农田土壤中原位镉固定化策略及其评价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李志安团队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中原位镉(Cd)固定化策略及其评价研究中取得进展。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是当前较受推崇的治理方法,通过施加土壤钝化剂原位稳定重金属而减少作物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