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19 15:40 原文链接: 化学史教育助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度、高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以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速度飞速发展。提高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是当前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目标。1991年,中国科协首次在上海进行科学素质全国抽样试点。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方面。

  普及科学精神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史不仅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而且积累了自然科学的发现和研究方法,体现了人类在了解世界、创造世界过程中的高超智慧和科学态度。在中学生中开展化学史教育,有助于普及科学精神,促进中学生科学素质提升。

  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不充满了科学家们用善于发现的视角,去探索这个神秘世界的足迹。科学发现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增加,意味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进步。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以科学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历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策略,感悟科学发现的真谛。科学发现有时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必须要求科学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及时捕捉、仔细分析,才能有所发现。例如在元素和物质学习中,我们常常可以从这些物质或元素的发现史展开情境,通过创设科学发现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

  创设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来源及动态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繁为简”的科学素养。化学用语、化学分子式等,就是化繁为简的最有说明力的例子,它简化了化学的表述,带来了交流的方便。

  激发探索欲望

  同时,化学作为一门研究世界万物的学科,面对众多的感性材料,分类比较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化学概念的形成、辨析,元素性质研究,化学理论探索的实践中,分类比较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研究手段。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其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

  创设从科学假说到得以证实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假说论证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在这其中包含了科学推断的逻辑结构。科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对假说不断验证、充实、修正和完善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对化学史再认识的情境,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教学中了解化学史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化学发展中的具体史实和历史变迁过程,更重要的是结合其中内容渗透人文教育,融汇和继承前辈化学家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新的精神,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科研与实践、开拓与创新攀上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