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17 14:49 原文链接: 江苏大学生科院发表传染病毒新综述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病是世界养蚕业一种重大的传染疾病, 该病引起的蚕茧损失占蚕病引起损失总数的60%以上, 长期以来对这种病毒病的防治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各国研究人员在寻找抗性基因、阐述抗性机制以及通过传统育种或者转基因构建抗BmNPV家蚕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期来自江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将最新的家蚕抗BmNPV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 尝试对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并对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挖掘, 希望有助于家蚕抗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昆虫与脊椎动物相比缺少获得性免疫系统 , 但其拥有与哺乳动物类似的固有免疫系统, 并且也已经成为固有免疫研究的良好模型。 此外, 昆虫还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应对外源微生物的入侵。

  昆虫对于细菌和真菌的感染研究得较为深入, 近年来对病毒的免疫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了解还比较有限。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 随着家蚕基因组的公布和基因组精细图的完善, 家蚕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昆虫。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是一种基因组为128 kb左右的双链环状DNA病毒, 家蚕感染BmNPV后表现为体躯肿胀, 最后化脓而死, 整个过程十分剧烈且迅速, 传染性极强。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 俗称血液型脓病) 一直是养蚕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害, 引起的蚕茧损失占蚕病引起损失的60%以上, 尤其是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以及我国夏秋蚕期, 该病影响尤为严重, 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和药物可以对该病毒病进行控制。

  20 世纪50~60 年代对BmNPV的发病机制有过一些争论, 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BmNPV的― 病毒自生论‖, 认为家蚕基因组的突变形成含有病毒原的基因组, 在一定条件下诱发开始合成病毒粒子, 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支持。 我国研究人员在进一步研究人工诱发BmNPV发病机制过程中, 提出极端环境或人工诱发使得家蚕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从而感染微量病毒后发病的结论, 从而打破了病毒自生论的论断, 提出了科学的养蚕防病措施, 拉开了家蚕BmNPV 抗性研究的新纪元 。

  从 BmNPV抗性家蚕的筛选, 到家蚕抗BmNPV 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 , 其中尤以陈克平研究组的研究最为广泛。 这篇文章总结了目前对家蚕抗BmNPV的研究, 对RNA、蛋白等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 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同时文章也对FDD-PCR, SSH, 芯片分析以及蛋白质组方法得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 探讨了参与家蚕抗BmNPV的免疫途径和相关分子, 对抗菌肽、酚氧化酶级联、细胞凋亡等可能机制有了一定认识, 但对于热休克蛋白, 肌动蛋白等等途径和分子是怎样参与到抗BmNPV的过程中还不了解。 同时组学分析中还有一些数据目前还不能通过数据库鉴定, 有一些能够鉴定但是功能还未知, 这些信息还有待于数据库信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相关功能实验的验证来加深对家蚕抗BmNPV的认识。

  作者表示,相信转基因技术结合新出现的CRISPER/Cas9, TALEN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敲除、干涉, 会对抗病毒分子的功能验证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带来帮助。

相关文章

时间与金钱具缺导致日本世界级研究产出下滑

10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发布了2023年日本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报告指出,尽管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团体之一,但其在世界级研究方面的贡献呈下降趋势。报告显示,日本研究人员总数在全球排名第......

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近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重构细胞的空间组织。研究表明,这种名为DeNovoCoalescentEmb......

Nature: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揭开病毒对抗细菌CRISPR免疫系统的全新方式

噬菌体(Phage)和其他可移动遗传元件(MGE)对细菌施加了巨大的选择压力,作为回应,细菌也发展出了广泛的防御机制。其中最我们熟知的就是——CRISPR-Cas系统,这是一组在细菌中广泛存在的RNA......

Cell:我国科学家在几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中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探究了毛茸茸的小型病毒载体如何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他们报告了669种病毒......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100余个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临床试验

10月7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2469号(医疗卫生类21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丁列明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

农科院油料所:发现花生黄曲霉抗性关键候选基因

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花生花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有效破解了花生黄曲霉抗性机理,并发掘出了关键候选基因,为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ofAdva......

一种全新的酶可对抗寄生的基因组TE序列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UCH的酶,它对于阻止寄生DNA序列在我们基因组中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如何识别和对抗内部威胁(如基因组寄生虫)和外部威胁(如病毒和细菌)。德国美......

我国冷冻电镜再发Nature三维结构解析免疫机制

10月2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关于免疫系统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成果。通过海量的实验与计算,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与原核短Ago系统相关的高分辨......

研究鉴定出新的玉米抗粗缩病基因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研究人员,通过图位克隆、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生物学手段,研究揭示了ZmDBF2-ZmGLK36-ZmJMT/ZmLOX8分子模块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