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7 11:41 原文链接: 揭示了dπ对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电催化氧还原的作用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中的核心反应。由于ORR过程涉及多步电子转移,其面临着动力学缓慢、过电势高等问题。通常需要昂贵的铂碳催化剂来降低过电势,加快反应速率。然而,贵金属铂的高成本和低储量限制了相关器件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可代替贵金属铂的高效催化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廉价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可设计性强和活性位点可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仍存在催化活性偏低、稳定性不足、配位结构和氧还原催化活性间构效关系不明确等问题,限制了此类催化剂的进一步发展。

  

  图1.(a)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中的d-π共轭效应,(b)d-π共轭配位聚合物催化剂的设计及理论预测ORR活性火山图。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南开大学严振华老师、程方益教授和陈军院士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结构明确、金属活性位点均一的d-π共轭线型配位聚合物,即Mn/Fe/Co/Ni/Cu-四氨基苯配位聚合物(Mn/Fe/Co/Ni/Cu-BTA)作为模型催化剂,实现了电催化氧还原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的高度吻合。此类配位聚合物中强的d-π共轭活化了金属中心的dxz/dyz轨道,使其既作为活性轨道作用于中间体的吸附,又与配体π轨道之间存在较强杂化,使得配体π电子对含氧物种在金属中心上的吸附强度影响增强(图1a)。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一种金属中心和配体取代基协同的新策略来调控ORR电催化活性。通过系统的DFT计算绘制了不同金属中心及配体取代基所对应的催化剂所处的活性火山图,发现Co-四氨基苯醌(Co-TABQ)配位聚合物因对含氧中间体具有最合适的吸附强度,因此最靠近活性火山顶,展现出最优的ORR电催化活性(图1b)。

  

  图2. Co-BTA基催化剂的结构表征。(a) FT-IR图;(b) XANES谱图;(c)EXAFS谱图。

  作者通过实验在温和条件下成功制备了Co、Ni、Cu-BTA和Co-TABQ。以Co-BTA为例,首先通过红外光谱对结构进行表征,图2a中3300 cm-1处形成的亚氨基表明原始配体中的伯氨基与二价钴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其次通过同步辐射的Fourier变换的EXAFS谱(图2c)以及拟合结果表明Co-N的配位数接近4,进一步证明成功合成了Co-BTA。作者对Co-BTA,Ni-BTA和Cu-BTA的ORR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图3a),发现Co-BTA具有最正的氧还原半波电位(0.77 V),优于Ni-BTA和Cu-BTA。如图3b所示,Co-BTA和Cu-BTA具有良好的四电子选择性,而Ni-BTA倾向于同时发生四电子和两电子反应。三种配位聚合物的实测活性顺序与理论计算一致。

  

  图3. TM-BTA基催化剂在0.1M KOH中的(a)LSV图;(b)电子转移数和双氧水选择性。

  

  图4. Co-BTA@CNTs的(a)TEM图;(b)mapping图;(c) HAADF-STEM图,插图为EELS图。

  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导电性和增加活性位点的暴露,作者将Co-BTA原位负载在多壁碳纳米管CNTs上。借助于Co-BTA和CNTs之间存在的π-π作用力,Co-BTA在CNTs表面上均匀地生长,形成厚度为1-4 nm的无定型层(图4a)。如图4b所示Co、N和C元素均匀的分散在催化剂中。从球差电镜图(图4c)上可以明显看到碳管表面具有高密度的金属亮点,通过EELS证明为Co2+离子。进行电化学测试后发现Co-BTA@CNTs的半波电位提升至0.83 V(图5a)。

  

  图5. Co-BTA@CNTs和Co-TABQ@CNTs在0.1M KOH中的(a)LSV图;(b)半波电位比较图;(c)质量归一化电流密度;(d) 40 mA cm-2电流密度下的双氧水产量。

  通过之前的计算筛选出在配体上引入氧取代基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催化活性,因此从实验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合成。从图5a-b中可以看出进行氧取代基后的Co-TABQ@CNTs的半波电位比Co-BTA@CNTs提升了20 mV, 并且优于商品化铂碳催化剂。在0.80 V电压下,Co-TABQ@CNTs的质量归一化电流为127 mA mgmetal-1,优于Co-BTA@CNTs和Pt/C催化剂(图5c)。此外,还制备了气体扩散电极来测试在大电流密度(40 mA cm-2)催化剂的选择性。图5d中可以看出,Co-BTA@CNTs和Co-TABQ@CNTs的双氧水产量始终低于商品化Pt/C。在5h后商品化Pt/C的双氧水产量快速增加是因为Pt纳米颗粒在大电流下发生了迁移团聚,造成四电子选择性下降。因此Co-BTA@CNTs和Co-TABQ@CNTs在大电流下仍可保持四电子还原过程,具有高的选择性。

  得益于明确的活性中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模拟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该工作揭示了d-π共轭现象对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电催化氧还原活性的作用,为利用这一效应来设计高效金属配位聚合物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工作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第一作者为倪优璇和林柳。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文章

大连化物所袁开军团队揭示MXene电子声子表面散射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袁开军团队,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实现了对复合结构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动力学探测,发现其尺寸效应在电子-声子散射过程中具......

新进展!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二氧化碳还原CC偶联制乙醇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

上海有机所不对称远程炔丙基取代反应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η3-取代反应已成为构建手性不饱和片段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何智涛课题组致力于过渡金属参与实现的非经典η3-取代反应的研究,并探索了一系列催化转化策略。近......

兰州化物所多相热催化二氧化碳加氢转化获进展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廉价易得的C1资源。利用清洁能源产生的绿氢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二氧化碳可持续化学转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日,......

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Rh催化C≡N加氢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和博士研究生陈家威等,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纽黑文大学教授肖德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宁及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温晓东等,在一种弯曲的石......

在煤制烯烃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于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高了,选择性就降......

新的催化技术突破料将开启大规模的能源节约

在计算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中,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化学工程师创建了一个模型,阐明了催化反应在原子层面的工作原理。这种新发现的理解可以使工程师和化学家设计改进的催化剂和优化工业程序,可能会带来......

新型界面结构为高性能电化学转化提供思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32.shtm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二氧化碳还原催化电极局域......

中科大团队设计等离激元催化新材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8.shtm本报合肥3月6日电(记者马荣瑞通讯员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

新研究通过调控原子界面催化过程实现高效储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509组)邓德会研究员团队与郑州大学张佳楠教授团队合作,通过界面化学工程将二维2H-MoS2纳米片组装在氮掺杂碳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