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24 10:16 原文链接: 寂静的土壤要“说话”

   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不足十米的土壤。别看它只有薄薄的一层,却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我们终日踩在它的上面,却对它知之甚少。

  挖掘土壤中的精彩故事

  土壤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人们自然会更多地注重土壤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和管理,而较少关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可是,当你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时,你会发现其中隐藏了无穷的奥秘。

  认识土壤,通常需要挖掘一个土壤剖面,这就像是对地表的一次外科手术。在野外,我们观察土壤的分层、颜色、斑纹、孔隙、植物根系、土壤动物、人为物质(陶瓷、钢筋)等,感受土壤颗粒的粗细、黏性和可塑性。回到实验室,为了更全面地“解剖”土壤,呈现土壤的前世今生。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物理、地球化学、矿物学、生物学等实验来解译土壤是从岩石、降尘还是河流带来的;不同的层次是如何形成的;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土壤的发展将会向何处去?

  土壤中的故事不胜枚举。追问土壤的出生,我们会发问“土壤是怎么来的?”;关心土壤的成长,我们会好奇“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吗?”;农民操心作物的收成,往往对“田地的‘肥瘦’状况”比较感兴趣;小朋友天生对色彩敏感,“土壤颜色的奥秘”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有意思;科学家想要预报未来的地球环境,作为地球气候变化产物的土壤,往往潜藏着许多地球往事。

  当你走近土壤,会发现原来土壤也有前世今生、生老病死;我们汲取她的营养,读懂她的无私;我们参与土壤管理,明白她的珍贵;我们陪她经历苦难,才能享受她赐予的荣光。发现土壤中的精彩故事,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掌握好管理土壤的工具,学习与土壤和谐相处。土壤科普的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大力挖掘。

  传递土壤人的大地情怀

  科普到底应该普及什么?除了科学知识,还有人认为应该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于土壤科普,老一辈土壤科学家反复告诫我们,还要传承一种赤子般的大地情怀。

  地球形成的亿万年前,最初并没有生命,在海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亿万年的风霜,直到地表出现了维系生命的土壤,人类的诞生才成为可能,从而开启了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土壤哺育了人类,但土壤看上去却普通而又朴素,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什么“烂污泥”“土包子”“贱如粪土”等,导致土壤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土壤母亲寂静安详,胸怀宽广,承担了人类施加的重压,展示了无言的大爱。千万年来,一如既往,默默奉献,她唯一的希望是地球上生命的永恒。作为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舐犊”之情,更应有“感恩”之心。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高士其先生曾在《我们的土壤妈妈》中将土壤亲切地称为“妈妈”;巴金先生在《愿化泥土》中抒发了对土壤的无限依恋;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中鼓励大家“和草木为友,与泥土相亲”。1854年,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写信向印第安酋长西尔斯购买土地,西尔斯的回信(后被称作《西雅图宣言》)就饱含了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土地给了我们祖先第一次呼吸,也接受了他最后一次叹息。”

  从事土壤科学工作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土壤情怀,如果能将这种情怀播撒到千千万万的大众心中,人们在土壤面前将会多一种谦卑、多一份理解,自觉遵守与自然相处的规则,明白破坏土壤就是毁灭自身。

  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土壤知识

  当前,土壤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已经影响到了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世纪初,日本的神通川河遭到炼锌厂废水的污染,周围农民使用河里的水灌溉农田,导致稻米中富集大量镉,产生了“镉米”。食用“镉米”的居民容易犯“痛痛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近年来,关于我国一些地方水稻镉超标的问题也在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可想而知,安全的水稻应该种在健康的土壤上。那么健康的土壤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维持土壤的健康?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避免社会恐慌,科学对待土壤环境事件。

  2013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世界土壤日,并将2015年定为世界土壤年。世界土壤年的口号就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将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用直观的土壤学知识讲给大家,这样的土壤科普就是生生不息的。

  或许,最好的科普绝对来自一线的科学家。不管是从事土壤学科研工作的专家教授,还是目前正在就读土壤学的学生,都应该勇于站出来做土壤的代言人,带着感恩之心为寂静的土壤发声,把土壤知识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共筑我们爱土、护土的“土壤梦”。

相关文章

防治污染,让微生物“吃掉”有害气体

常用的生物大气治理技术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滴滤和生物洗涤3种。与其他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相比,生物大气治理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对处理低浓度或生物可降解性强的有机废气效果较好。随着我国工业的......

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

气候变暖会促进多年冻土区土壤氮磷矿化,释放冻土中长期封存的氮磷养分,进而提高植被生产力、部分抵消冻土融化引起的碳损失。同时,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增加也会缓解微生物养分限制,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进一步加剧气......

亚马逊地区脚下的秘密

在大约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950年之间,生活在今天亚马逊地区的数百万美洲印第安人通过各种过程改造了原本贫瘠的土壤。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土壤被他们用于做饭和焚烧垃圾、动物骨头、碎陶器、堆肥和粪便的低强......

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现有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

中国环境报:到二○二五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厅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着重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重磅!一种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专用型油菜问世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和广东开源环境科技责任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出一种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专用型油菜。由于该油菜对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为......

揭示土壤有机碳不同分子组分的周转差异及温度敏感性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的活跃碳库。探究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有机碳组成复杂,不同分子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环境行为(如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

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28日在北京对记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十年间,中国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

《农药制造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国家标准首次发布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品种繁多,组成和结构复杂,农药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高、种类多、危害大。有效防治农药制造工业污染事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粮食安全。日前,生态环境部批准发布了国家生态环......

臭氧污染降解果蝇信息素可能影响其性别认知

德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会破坏果蝇在空气中传播的信息素,干扰它们吸引伴侣或认知异性果蝇的能力。这些发现凸显了人类活动对昆虫种群的又一可能威胁。相关研究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