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26 14:36 原文链接: 纠偏“帽子文化”:回归科研本身

   文继荣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14年后,他于2013年回归高校。他坦言,之所以重返学术圈,和获得“千人计划”这顶“帽子”有很大关系。“有了它,在高校开展学术研究会比较顺利。”

  然而,他同时也看到,周围的很多年轻人受到了“帽子文化”的伤害。虽然目前各种“人才计划”五花八门,但能入选者毕竟寥寥。“很多人因为评不上‘帽子’而备受打击,对自己的学术生涯丧失信心。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的‘人才计划’怎样才能在保护一些人才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成长起来。”

  是否应该“与时俱进”

  在近日于京举行的以“‘帽子文化’的利与弊”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上,作为执行主席,文继荣坦言,在筹备论坛的一两个月中,邀请嘉宾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很多人觉得话题太‘敏感’。”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天的与会者对“帽子文化”利弊的认识并没有以偏概全。

  史东波师从我国知名的科技政策专家薛澜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就读博士期间曾参与过一项有关“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学术科研影响”的研究。在当天的论坛上,他以“杰青”为例,表示杰青基金确实能够帮助科学家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红利,在提升自身效率和影响力的同时,专注于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做出更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学者在获得“杰青”后,较少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领域进行尝试,而是仍旧做自己最擅长的研究,以期将论文发表到顶级期刊上,因此领域的创新性反而在减少。此外,随着资助强度越来越大,科学家用于科研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对科研产生负面的影响。

  由此出发,史东波认为,各种人才“帽子”确实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到了“集中优势办大事”,“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有没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资助环境?”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我国的科学家数量由几千人跃升到几万人,与此同时各种“人才计划”的名额却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继荣也就此提出,“在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帽子文化’是否也应该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从而既能够起到发现人才、激励人才的作用,同时也能避免一些问题?”

  “帽子”制度能否打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各部委、单位的人才计划近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中组部、科技部、人社部等都有自己相应的“人才计划”。再加上各省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等等,全国各级各类的创新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现在有些人的目标是要把‘帽子’都拿到,这种心态是导致学术圈里对‘帽子’比较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CCF YOCSEF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苗启广表示,应该倡导一种自我约束,就是尽量避免重复争取各种“帽子”。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韩银和也认为,“‘帽子’已成了科研人员头上的大山之一。”随着针对各种年龄段的人才计划的相继出台,科研人员也要在不同的年龄段树立相应的目标,“导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停追逐的过程。”

  文继荣建议,“帽子”制度是否可以打通,以避免有些青年人才身上有两三顶、三四顶“帽子”的现象,否则,会有违人才制度设立的初衷。

  评价标准可否回归本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Leonard Kleinrock教授王薇在介绍美国的情况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年前她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参加一个基金申请,当时参与竞争的还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最后那位诺奖得主因为申请写得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获得资助。当时的评委之一表示,NIH的科研基金不是诺贝尔奖的奖金,在申请基金的时候是人人平等的,不能因为申请者之前的成就而有所偏颇。

  她表示,在美国,学术荣誉仅只代表同行的认可,而与实际利益没有多大关系。要想取得更多的经费资助,还是要回归研究本身。

  与之相比,我国在进行各种学术评估时,各种“帽子”无疑就是价目不等的“加分项”。每一顶“帽子”都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科研工作者甚至因此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对未入选者的伤害也越来越大。苗启广呼吁,在评价学者科研成果的时候,应该回归科研本身,不能因为谁拿了“优青”、“杰青”等等,就认为他的水平一定比没有拿到的高。“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这也是导致学术界对‘帽子’文化有反感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重新定义“优秀”:更善出题而非解题

这个暑假,沪上各高校最热闹的是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暑期国际学术夏令营!与之相关,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最初的人才培养试点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将启动全新的书院制——全面升级的高校拔尖......

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有害无益

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加大对科研产出的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也水涨船高。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个人晋升挂钩的制度规则下,一些“青椒”(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戏称)们不惜......

长江学者到底什么来头?究竟为什么在高校如此“吃香”

众所周知,“长江学者”的名号在高校里面是非常吃香的,学校也以本校的教授能评上“长江学者”为荣,随之而来的,是荣誉、项目、奖金、科研经费等等。图片来源:网络这个“长江学者”到底是什么来头?每年10万奖金......

中国科大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有优质学生有青山绿水

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之高引人注目。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科大拥有“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

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均需走出单一评价模式

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杰青、优青、青年千人……虽然没有一顶“帽子”,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陆品燕依然当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两年时间,这所学校赋予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牵头的上财理论计算机科......

千万人才来相聚,共话漳州新发展

   “千万人才来相聚,共话漳州新发展”。4月11日上午,由科技部人才中心、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福建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海洋渔业厅、省侨联,漳州市......

郑州重金揽才顶尖人才将获500万元奖励

郑州官方23日面向全球发布“招贤令”,其中明确,对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将给予500万元(人民币,下同)奖励和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郑州市委、市政府当天举行“智汇郑州”......

谁是2017年产学研合作“大赢家”?

 成形机床是重要的“工业母机”,在造船、航天、核电、高铁等领域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国产装备的加工能力、加工精度、自动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比差距大。因为引进了德国专家马藤博士、中科院胡海岩院士团队、......

科技部“根在基层”调研团走进山东临沂

  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的统一部署,在山东省科技厅、临沂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牵头组织的科技部“根在基层”国际科技合作与地方双创调研团近......

纠偏“帽子文化”:回归科研本身

文继荣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14年后,他于2013年回归高校。他坦言,之所以重返学术圈,和获得“千人计划”这顶“帽子”有很大关系。“有了它,在高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