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15:22 原文链接: 可信可控可用,人工智能呼唤创新的“治理技术”

“人工智能改变了安全格局,进一步扩大了威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风险管控。”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上,针对目前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认为,应当在人的层面应加强伦理教育;在模型算法层面,期望它可信、可控、可解释并且被正当使用;在数据层面,期望数据具有充足的系统防护保证其安全。

当人工智能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在以“人工智能治理技术”为主题的第二场主论坛讨论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工具来实现人工智能可知、可信、可控和可用,以及如何将产业监管要求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开发针对人工智能行业或应用的“治理技术”与服务。

建设可信赖人工智能

高文认为,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模型的不可解释性,二是算法和硬件的不可靠性,三是自主意识的不可控性。对于这些,一方面要在设计及应用阶段采取预防和检测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还要加强人才培养。

对于数据安全问题,他认为隐私保护和数据有效使用是一对矛盾,需要做到平衡,鹏程实验室所采用的“防水堡”技术,对于保护模型训练数据安全共享和使用提供了解决思路,该技术可以做到只分享价值,不分享数据,在保证原始数据不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数据可用。

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介绍了正在推动的“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研究议程,目的在于把人工智能社区、网络安全社区和正式方法社区三个社区聚集在一起。她指出,一些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是脆弱和不公平的,因此需要努力实现可信赖的人工智能。

“可信赖计算意味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要考虑准确性、稳健性、公平性,通过问责制、透明度、可解释性、道德伦理等设置人工智能执行的任务和环境。除了必要的测试、模拟、良好的软件工程实践之外,还要构建可信系统的事后验证方法,即用数据模型、代码程序来满足我们关心的正确性属性、安全性属性、活性属性等性质,并通过列举研究问题应用形式化方法,来尝试实现人工智能系统的可信度。”周以真说。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国强教授、首席研究员聂再清认为,安全可信是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诉求,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需要具备安全可控、数据资产和隐私保护、可解释性等条件。他以车路协同感知为例,讲解了自动驾驶领域如何通过多传感器的协同感知,来提升AI协同内部可靠性,从而提高AI安全性。

“例如面向营养健康管理的可解释个性化推荐,需要‘引导式’而非‘迎合式’信息推荐,提升用户依从性并充分考虑营养健康因素,避免迎合式的饮食推荐。”聂再清说。

“治理技术”创新应对风险挑战

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面对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和潜在风险,与会专家也高度关注其治理问题。

从技术角度或技术应用角度,怎样才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用、管用乃至好用?高文说:“很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过早说哪个不能用可能会抑制技术本身的发展,现阶段更多是从道德层面做引导,尽量把一些可能的风险抑制工具想明白。”

聂再清认为,在创新和监管之间需要平衡,一方面控制技术、工具、创新的个人有责任保证工具或将创新控制在危险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社会也要集体监督,确保某个出现问题的产品或技术能够回滚、撤销。

“技术可解释性需要将技术发展与应用场景深度结合,在不同领域需要不同的可解释的能力及不同的可解释级别,让技术在应用场景下发挥最好的作用。”瑞莱智慧(RealAI)公司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田天指出。

新技术往往会给现有社会伦理规范带来冲击,现阶段是否有必要设计一部分可操作具体规则,特别是将伦理准则嵌入到人工智能产品与系统研发设计中?

田天表示,在发展的阶段需要鼓励为主,各种人工智能难免涉及到一些模糊地带,一方面不能一棒子打死导致技术无法进步,另一方面也要设立一些红线,制定清晰的惩罚规定确保人工智能不触犯人类利益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给智能应用留有更多空间,鼓励重视伦理,提供正向激励,促进合规发展。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认为,应鼓励应用,鼓励创新,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及时总结经验,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更好地完善和发展。

关于人类自身偏见和歧视被写进代码造成AI的偏见与歧视的问题,聂再清认为AI基于数据学习获取知识错误并不是观点歧视,而是能力不足。有可能通过引入更多的知识库或知识图谱能够得到提升,而不应该把这个问题过分在伦理层面去拔高,更多还是解决训练数据问题。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举办

9月16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论坛——第六届南亚东南亚教育合作昆明论坛系列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举办。近5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加速教育的革命性重塑”“数字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与未来发展”“未......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为响应政府建设数字经济,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号召,近日,由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数商协会举办,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合信息”)承办的“数商沙龙-走进合合信息”在上海......

2023服贸会|企业纷纷展示新技术、新服务、新成果

9月2日,召开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带动了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

我国多款自研制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服务

科技发展飞快,人工智能逐步研发出来。百度的文心一言、抖音的云雀大模型、中科院的紫东太初大模型等8款由中国科技企业或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8月31日宣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服务。这是中国自主研发......

数字科技,如何助力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头戴VR设备,脚踩单车,游客仿佛置身海河沿岸,可以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海河风光;“任意门”轻轻一拉,美丽景致“扑面而来”……正在中国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数字技术加持的文旅产业“科技范儿......

人工智能在无人机竞速领域战胜人类冠军

《自然》8月3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名为Swift的人工智能(AI)系统,其驾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一对一冠军赛中战胜人类对手。该研究结果标志着移动机器人学和机器智能的一个里程碑,或可启发在其他物理......

新闻传播学一线学者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拒绝技术依赖与专业失守

8月23日-25日,“AIGC与新闻传播学教育研讨会暨2023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培训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西北民族大学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和西北......

8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最新会士增选名单

2023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增选公示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章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评定工作办法》,学会于2023年3月启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候选人提名工作。经学会会士提名、会士评定工作委员会......

微电子所在28nmRRAM存内计算电路研究中获进展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边缘节点计算平台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与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新型存储器的非易失存内计算技术可实现数据的原位存储与计算,将数据搬运带来的功耗与延迟开销最小化,从而提升边缘设备......

百度CTO王海峰: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已现

“过去一段时间,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绩,而这些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近日,在由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WAVE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