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9 14:19 原文链接: 科学家的忧思:地球的未来

  每到年底年初,几乎所有国家的媒体都在歌颂自己的国家或者世界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的赞歌中冷静地表述他们的担忧。前不久,在挪威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获得大奖。颁奖给这个国际组织的理由是:“为了使人们注意到任何使用核武器所造成的灾难性的人道主义后果,以及它为实现根据条约而禁止这种武器而作出的开创性努力”。该组织的领袖贝亚特丽斯·费恩(Beatrice Fihn)警告说:原子武器的使用“离我们相互的毁灭只差一次冲动的脾气发作”。

  如果说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过程或许具有文化偏见和地域文化特征,那么,2017年来自184个国家的15364个科学家的《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第二次通告》狭隘偏见的可能性则会小得多。如果认真地阅读了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生物科学》(Bioscience)上这篇长达9页的报告中严谨的科学结论,我们就会认真思考与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但是却能够冷静地思考的科学家的思想。这一警告伴随着一些可以扭转负面趋势的措施,但作者暗示,要说服政治领导人采取正确的纠正措施,可能需要公众的压力。这些活动包括建立更多的陆地和海洋保护区,加强反偷猎法律的执行和限制野生动物贸易,扩大妇女的计划生育和教育项目,促进向植物性食品的饮食转变,并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绿色”技术。

  俄勒冈州立大学林业学院的杰出教授、《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第二次通告》作者威廉·瑞波写道,自1992年以来,全球环境趋向恶化,当时有超过1700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大多数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签署了《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由“忧思科学家联盟”发表。在过去的25年里,9个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表明,人类正继续走向未来的危险。然而,这篇文章也报告说,虽然在这一时期内,人类的一些努力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科学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内,地球人均淡水用量减少26%;尽管捕鱼的努力有所增加,但野生捕捞的鱼的产量却下降了;海洋死亡区的面积增加了75%;损失了近3亿英亩的林地,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农业用途;全球碳排放和平均气温持续大幅上升;人口增长了35%;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报告真切地告诫地球人:“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些证据嗤之以鼻,认为我们只是危言耸听。”“科学家们正在分析数据,并考虑长期的后果。那些签署了这第二个警告的人并不仅仅是在拉响警报。他们承认明显的迹象表明,我们正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上。我们希望我们的论文能引发一场关于全球环境和气候的广泛讨论。”

  宇宙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言:技术和人类本性“可能会将人类彻底消灭”。2016年,霍金在《卫报》再发警告性文章称,我们目前正生活于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流行病等都是人类将要面临的严重威胁。霍金表示,我们所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可能毁灭我们的地球。在此之前,霍金曾发过“外星人威胁论”,表示目前科学家轻易尝试联系外星人是一件幼稚而危险的事情,会把人类带入灭绝的灾难之中。除了霍金所担心的外星人、流行病等,可能灭绝人类的还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根据地质学的科学判断,小行星(或大型陨石)撞击地球曾快速地灭绝掉庞大的恐龙家族,人类自然也存在遭遇这种惊天灾难的可能。但在外星人和惊天陨石来临前,人类的最大威胁是超级细菌。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问题的日益严重,超级细菌进化的环境越来越完善,霍金在《卫报》上所说的人类将面临流行病等问题的严重威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霍金在2017年1月份75周岁生日的时候说,人类的未来在环境灾难和人工智能时代就已经确定了。他在接受英国重要媒体《周二时报》(The Times Tuesday)采访时预言,人类在地球上最多还有1000年的时间,如果人类还想继续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就必须进行生态保护。

  虽然人类起源于非洲还是多元起源,乃至起源于宇宙的结论确定还为时尚早,但是,人类群体分割、文化、语言、宗教乃至政治制度导致国家的形成却是共识。战争导致国家之间的长期持久的对抗,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的恶化。仅仅依靠科学和技术并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各个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必须认清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生活的危险之地。危险并不是罪恶之人造成的,而是那些对这个世界无所作为之人的结果。”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创造城际量子密钥率新纪录

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与南京大学尹华磊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打破安全码率-距离界限的异步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也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508公......

升温突破1.5℃后,地球会怎样?

在大堡礁,海洋温度上升导致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图片来源:《新科学家》网站【今日视点】◎记者张佳欣明年今日,我们可能仍住在与此时此刻同样的房子里,开着同样的车,做着同样的工作。英国《新科学家》网站6月......

专访香港科学家陈清泉:研究电动车还要分秒必争

今年初,86岁的香港科学家陈清泉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奖,颁奖词是“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他说:“以前虽拿过很多奖,但这个奖意义非凡,让我惊喜,感到无比光荣,......

科学家发展并验证一种新响应理论方法

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的郭国平教授和曹刚教授等人,与国外同行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非色散耦合的受驱量子点—微波谐振腔杂化系统,发展并验证了一种......

寻访山坡坡上的“科学家”

时下,正是蓝莓上市的季节,湖北各大果蔬市场里,蓝莓供应充足、新鲜可口,颇受欢迎。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湖北省科协了解到,湖北蓝莓产业的从无到有是该省借助科学家力量,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

大数据助力地球系统科学步入数字孪生

地球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着地球系统科学向数据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paradigm)转变,并为破译和解析复杂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如何从海量、多源、异构、泛在的地球大数据中汲取所需......

领先的动力学实验可帮助揭开地球内部的秘密

科学家们通过在两倍于以前的压力下进行声速测量,更准确地约束了地球核心的组成。在15年前由AlfredQ.R.Baron在RIKEN材料动力学实验室开始的一项计划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终于能够在与地球内部核......

为了上秤体重轻点,不惜在大大的地球里挖呀挖……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思考文末互动提出的问题,严格按照 互动:你的答案 格式在评论区留言,就有机会获得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提供的优质科普书籍《NASA自然百科:认识宇宙》。尝试回答......

华南植物园获批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

5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中科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对该园申报的《中科院科学家精神基地申报方案》进行了审核,认为该基地基本符合建设条件,批复同意基地挂牌“中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

系外行星大气首现稀有元素铽,或有助发现“地球2.0”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开发了一种新的分析系外行星的方法,他们在研究KELT-9b行星时,首次在其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元素铽。这项研究成果的发现对于科学家确定系外行星的年龄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