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6 09:17 原文链接: 科学家对发表论文时间越来越长深感不满

  这一过程耗费了他们生命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妨碍了对工作、资助和终身教职的申请,并且减缓了研究成果的传播。

  当Danielle Fraser首次将论文提交并等待其发表时,她对即将到来的痛苦经历全然不知。

  Fraser花了约18个月研究上千个在过去3600万年间遍布北美的化石标本。如今,她获得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动物种群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不同纬度间分布最为广泛。这项对Fraser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至关重要的工作,可能被用于预测哺乳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而这是当下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在导师的鼓励下,她于2012年10月将此项成果投给《科学》杂志。

  10天后,论文被拒。Fraser又将其投给另一家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结果论文再次被拒。下一步,她尝试投给《生态学快报》,但论文被返回。“当时,我失望至极。论文甚至未被评审过,而我很想知道如何完善它。”

  2013年5月,Fraser将论文提交给其所在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该期刊将论文送出去评审,而这是在Fraser首次将其投给《科学》杂志的7个月后。“终于成功了!”Fraser想。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通往发表的漫长、崎岖之路上,自己仅迈出了第一步:在论文最终发表前,又经历了3次提交、两次被拒、两轮大修和无数次起草。到论文发表时,Fraser几乎不想再多看它一眼。

  Fraser的沮丧被感同身受:研究人员正不断质疑在发表成果上所花的时间。很多人表示,他们感觉陷入了一个提交、被拒、接受评审、再次接受评审和再再次接受评审的循环当中。这一过程耗费了他们生命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妨碍了对工作、资助和终身教职的申请,并且减缓了研究成果的传播。2012年,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学家Leslie Vosshall撰写了一篇哀叹科学出版“像冰川移动般缓慢”的评论。“过去3年间,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情况变得更加糟糕。”Vosshall说。

  同行评议

  一个争论点在于现在的审稿人要求得更多。当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家Ron Vale分析在1984年前6个月发表于《细胞》《自然》和《细胞生物学杂志》的生物学论文,并将其与2014年前6个月发表在这3本期刊上的论文进行比较时,他发现,作者的平均数量和实验数据中的研究小组数量均增加了2~4倍。Vale认为,这表明发表一篇论文所需的数据量在增加。他怀疑,大多数增加的数据来自试图满足审稿人要求的作者。科学家对这些过分热心的批评者充满了抱怨,因为后者似乎永远想要更多或不同的试验,以揭示某个观点。而英国华威大学细胞生物学家Stephen Royle对其团队发表论文所需时间进行的分析表明,在平均9个月的酝酿期中,有近4个月被用在修改论文并将其再次提交上。

  很多科学家还责怪期刊编辑。在他们看来,当评审意见混杂时,编辑们不愿向论文作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决定,从而将评审和修改过程没有必要地拖长。期刊负责人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并且表示,他们的编辑很擅长处理混杂的评审意见。《细胞》总编辑Emilie Marcus介绍说,他们的期刊编辑承担着决定论文发表的责任,并且会帮助作者制定修改计划。

  Marcus同时表示,《细胞》杂志正通过诸如增加仅经历一轮修改的论文数量,努力缩减审稿时间。2015年,在发表于《细胞》的论文中,有14%做到了这一点。

  《自然》杂志编辑部主任Ritu Dhand介绍说,《自然》的编辑也发现,和过去相比,寻找审稿人越来越难。“大概是因为需要评审的论文太多了。”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计算生物学专业研究生Daniel Himmelstein则发现,PubMed数据库中的论文数在2000~2015年间增加了两倍多,目前达到近100万篇。

  技术进步

  数字出版可能对缩短“生产”时间——从接收到发表所用的时间——而非审稿时间有好处。在Himmelstein的分析中,自本世纪初以来,用于论文生产的时间减少了一半,稳定在25天的平均值上。

  一些新期刊和在线发表平台已承诺进一步加快发表流程。于2013年启动的PeerJ便是若干本如今鼓励开放审稿的期刊之一。这些期刊的审稿人名字和评论都随同文章一起贴出来。人们所希望的是,增加透明度将阻止不必要的耽搁或来自审稿人繁重的修改要求。

  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eLife于2012年启动,承诺编辑会在几天内作出初步决定并且快速评审完论文。审稿人得到不要建议“完美试验”的严格指令,而且只有当额外的分析工作能在两个月内完成时,才可以对此提出要求。否则,论文将会被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eLife总编辑Randy Schekman介绍说,这些政策意味着在期刊接收的论文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仅经历了一轮评审。

  在一项2015年的分析中,Himmelstein根据3482本期刊的平均评审时间创建了一个排名。这些期刊从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PubMed数据库中拥有带着时间标签的论文。分析发现,PeerJ的评审速度相对较快:在提交后的第74天完成评审。eLife需要108天,《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则需要117天。相较之下,《细胞》的评审时间是127天,《自然》是173天,《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是177天,而《发育细胞》是受欢迎生物医学期刊中速度最慢的,需要194天。

  预印本重获考虑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加速论文发表的一种方法是拥抱预印本。《物理评论E》助理编辑、德国马尔堡大学理论物理学家Bruno Eckhardt介绍说,预印本使得研究成果能迅速获得声望和批评。一份提交至bioRxiv——由纽约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服务器——的预印本在24小时内被在线发表,并且拥有了数字对象标识(DOI)。随后的修改有时间标记,任何人都能阅读和评论文章。更重要的是,支持者认为,预印本的发表能被加入到传统出版流程中。比如,于2012年启动的F1000Research通过先发表论文然后邀请公开的同行评议和修改,实现了这一点。

  一些科学家更进一步,正利用各种平台发表研究中随时得出的每个假设、数据集或图表。每个文件能被赋予一个DOI,因此它能被引用和追踪。已将论文作为预印本发表的Himmelstein利用Thinklab平台逐步撰写并发表了自2015年1月起开展的一个新项目取得的成果。

  然而,预印本和实时数字出版平台并非万能药。Vosshall表示,很多生物学家对预印本“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成果被竞争对手抢先发表,或者失去提出某个想法的功劳和知识产权。即便是在预印本发表后,科学家仍会发现自己忙于同行评议以及追求高影响力期刊,以寻求论文的最终发表,从而为他们的简历增光添彩。Vosshall介绍说,科学界依赖于传统期刊充当“声望过滤器”,从而使重要论文获得读者关注。没有它们,“我们如何发现好东西?”

  对于Fraser来说,当论文经过近两年的等待最终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发表时,她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文章被浏览了近2000次、下载280次。此次发表还帮助她守住了现在的职位——史密森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不过,Fraser并不想再次经受整个过程。因此,目前她更倾向于将论文投给有可能立即发表其成果的中档期刊。“如果我最终的目标是获得一份教职工作,我无法为了一篇论文等上两年。”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找到首个潜在作物高温感受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制约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为主要的胁迫因子之一。据报道,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左右的减产。因此......

科学家开发出三维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科技日报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张梦然)通过铁电栅极绝缘体和原子层沉积氧化物半导体通道,日本科学家制造了三维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可用来生产高密度数据存储器件。此外,通过使用反铁电体代替铁电体,他们发现擦除......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无能耗超低温臭氧分解

中新社天津6月12日电(孙玲玲乔仁铭)记者12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王卫超教授课题组首次在三元氧化物催化剂莫来石上实现无能耗超低温臭氧分解。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新型大气污染物......

邓稼先: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

今天(3日)是端午节,我们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是感念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家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择日,神舟十四号即将升空,中国航天人正在为科技求索的新征程全力以赴。从今天起,我们......

一位奇才、一部奇书,臧穆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臧穆在业内被称为“会画画的徐霞客”,他的野外科考日记《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兼具科学价值、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堪称精彩绝伦。这套手记共1卷3册,84万字,包括臧穆手绘写生图66......

黄大年:如何成为战略科学家

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众多人才类别中,近来对战略科学家的讨论越来越多,比如我校已故黄大年老师就被称为战略科学家。什么是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应......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

科学家证明两个“黑洞”星系实为双星系统

近日,科学家证明此前所发现的“独角兽”(Unicorn)和“长颈鹿”(Giraffe)两个存在“黑洞”的星系实际上都是双星系统,这意味着前述两个“黑洞”的真身为恒星。相关发现刊登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

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参加学术会议,值吗?

每一年,全球科学家们在组织和参加会议上的花费竟高达数百亿美元。每个科研人员,一生中都有大量时间花在开会和去开会的路上。这些钱和时间花得值吗?美国西北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回答:值。而且,对那些在会议上表现......

中国驻澳使馆为澳地学科学家举行颁授仪式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24日为获得2020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澳大利亚著名地学科学家苏·欧瑞莉举行颁授仪式。当天,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向国际著名地学科学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麦考里大学教授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