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6 17:08 原文链接: 科研人员找到甲烷影响环境中砷迁移的新转化途径

  近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应用地球科学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砷还原现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谢机理,并进一步阐明了该途径对环境污染、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健康的潜在影响,对于理解甲烷厌氧氧化的生物学机制和防控环境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

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石凌栋,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赵和平和副教授唐先进。

2013年,国外科学家偶然发现,一类古菌可以利用温室气体甲烷为唯一碳源和电子供体实现反硝化。“这一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甲烷作为污水处理的中间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中大量存在的物质。”赵和平介绍,“如果能找到更多这类微生物,既能利用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气体,又能去除水体中硝氮等一系列氧化态污染物,就两全其美了。”

沿着这个思路,赵和平团队在富含甲烷的湿地实地取样,并结合同位素示踪的异位培养,试图富集培养更多此类功能微生物。实验中他们发现了甲烷氧化耦合砷还原现象,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甲烷被氧化成为二氧化碳,同时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砷,从五价结合态转变成了更易迁移、更易溶解也更具毒性的三价砷。

“与其它氧化态污染物还原不同,有时这种价态转变并不是好事。”赵和平说,“甲烷可能会带来砷的还原,这种现象大家没关注过。环境中大量水溶性砷的生成,会因为流动性和迁移性增加从而增加生态毒性风险。比如在水稻田中大量存在则会被作物吸收,长出砷超标的水稻,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砷还原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存在一类微生物能够代谢甲烷,并为共生的砷还原菌提供电子。科研人员对不同微生物的种间电子传播方式知之甚少。

浙大研究人员利用比较定量PCR技术和宏基因组学分析,定位了甲烷氧化和砷还原的活性基因,揭示了参与耦合反应的功能微生物,并重构了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砷还原的生物学代谢通路。结果表明甲烷氧化古菌首先通过逆向产甲烷途径活化甲烷并获得电子,随后电子被传递到细胞周质中的砷还原酶或者共生的砷还原菌中,实现进一步的砷还原。

赵和平认为,多血红素色素蛋白是实现微生物种间协作的充分条件,未来可以利用含有这类功能蛋白的微生物,为研发环境污染高效修复的生物技术提供方案。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模拟原位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在自然环境中甲烷厌氧氧化会促进土壤结合态砷酸盐向水溶性更高的亚砷酸盐转化,从而溶解在水环境中更易被生物利用。进一步对已报道的全球环境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砷还原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中,可能会极大推动环境砷污染的迁移转化,从而影响后续的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赵和平介绍,团队下一步研究将致力于富集功能微生物,从基因、酶学等多维度多层次进一步揭示生物学机理,并更系统更全面地评估该生物代谢途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期为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支撑,也为研发相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上海高研院在微生物强化餐厨垃圾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史吉平、刘莉团队,在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

事关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2项国家标准首次发布

标准发布为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生态环境部近日批准发布了《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1331-2023)和《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

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史吉平、刘莉团队,在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bioaugmentationwithClostridiu......

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及洪水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洪泛湿地是甲烷排放的热点地区,但洪水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缺乏应有的重视。基于此,为探究洞庭湖洪泛湿地的甲烷排放特征和水文环境影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

形成无需高压高温地球生命出现前甲烷或已很普遍

一项地球科学研究指出,地球早期的甲烷形成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容易也更普遍。研究结果显示,温暖环境和光驱使的反应或许能在无需高压和高温的情况下,在全球含水环境中产生甲烷。这些反应可能影响了生命出现前的大气......

全球甲烷排放有了“超级监视器”

甲烷是一种隐秘的温室气体,会不可预测地在管道和气田等处爆发。科学家一直在想办法“捕捉”这些气体排放的行为。过去,调查人员必须从地面或飞机上监测可能的排放点。现在,他们可以从太空和世界任何地方自动监测到......

滨海湿地土壤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甲烷汇获揭示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芳华团队在滨海湿地土壤缺氧甲烷氧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甲烷浓度增幅最大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一期《温室气体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浓度均创新高,并在2022年继续上升,其中甲烷浓度增幅最大。WMO自20......

国内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首次试车

试车现场  蓝箭航天供图近日,蓝箭航天“天鹊”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TQ-15A)在浙江省湖州市成功完成了首次全系统热试车,试验时长20秒,试验过程中发动机起动关机正常、工作平稳。......

中科院实现二维晶格限域Cu原子催化甲烷室温转化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甲烷低温转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二维Ru纳米片边缘晶格限域的Cu位点,可以在室温下直接催化甲烷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