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7 16:42 原文链接: 没有学懂大学课程,能否做出好研究

  不久前,在一次和学生的交谈中,几位已被录取读研的本科生说,他们曾围观过一次专家学者针对某科学理论的争论,感觉参与争论的老师们都非常厉害。相比之下,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完全听不懂老师们的争论。甚至有学生提问,如果读研时绕不开这些争论的理论,是否很难有成就?相关理论还有没有拓展的空间和可能?若有,他们读研时可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或方向?

  笔者问学生是否通过了课程考试,他们都说通过了,有的学生甚至拿了很高的分数。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感觉心虚,似乎还什么都不懂。

  据笔者所知,学生中类似心虚和有担忧心态者并不在少数。比如,今年三四月份,笔者走访学生时就曾听到有人忧虑量子力学太难了,学不懂怎么办。他们甚至直言,即使自己会做题目,也说不清甚至说不出道理。

  如果一个人没学懂大学课程,是否依然能做出好的研究?

  没有读懂“很正常”

  首先必须明确,如果一名学生通过了课程考试,甚至拿了很高的分数,但仍感觉没有学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就是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了,这就是很糟糕的。

  根据大学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标准,学生毕业与否取决于是否通过了课程考试,而学生优秀与否则取决于考试的分数。因此,不管学生是否学懂了课程,或者学懂了多少,只要通过了考试,特别是还能获得高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如果学生通过课程考试后,不仅没有洋洋自得,还感觉心虚,觉得什么都不懂,这就是一种“知不知”的状态。人的进步最怕“不知知”。能做到“知不知”,成为“圣人”或是早晚的事。

  其次,感觉没学懂某些课程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很正常。

  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些课程或内容原本就很难学懂。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言,世界上没有人真的懂量子力学。有些课程连最聪明的脑袋都搞不懂,常人感觉很难学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大学的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不是为了让学生学懂。剑桥大学教授马尔科姆·朗盖尔在其所著的《物理学中的理论概念》中,曾针对大学课程教学写道,“讲课者感到有如此多的材料应该被包含在课程中,所有的物理大纲都严重过量,他们一般很少有时间去问‘所有这些讲的是什么’。”

  对此,我们也都有体会——讲课者就像领着游客匆匆赶行程的导游,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一门门课程或一个个知识点上“打卡”,表示来过或“到此一游”即可。

  “打卡”一个景点与研究一个景点,对该景点的认识和理解显然大相径庭。老师不思考自己究竟在讲什么,学生既不被引导,也不主动思考自己正在学的是什么,期望这样的教和学能搞懂某些课程,无异于天方夜谭。

  三是我们没有下定决心或没有足够动力去学懂。除非在本专业的智力或学习能力的确有问题,否则很多时候,学生学不懂并不是真的“学不懂”。因为“学懂”的先决条件是想学懂。我们是否想学懂或想学到什么程度,往往会被用现实或功利主义眼光裁量。

  正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朗盖尔所说,“只有当答案确实很重要,当你作为科学家的声誉依赖于能否在研究环境中进行正确推理,或者更现实地说,当你做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决定你是否被雇用,或研究基金能否延续时,你才是在做物理或理论物理。该过程与完成答案就在书背面的习题很不一样”。

  准备读研的学生感觉没学懂某些课程,并因此产生危机感,这是他们产生学懂这些课程的动力的一种表现。如果对他们来说,今后读研或做研究时面对的问题至关重要,并且需要用到这些课程时,相信他们会很快学懂这些知识。

  最后,即便感觉自己没有学懂某些课程或其中的部分内容,也不必纠结于此。无论是学懂旧课程还是创造新业绩,都要往前走。

  学懂课程最有效的途径往往不是纯粹学习,而是实际运用,特别是上文提到的在原创性研究中的运用。因此,学生纵使感觉没学懂某些课程或者其中部分内容,也不必在此作过多停留,更不必用其打击自己读研或做科研的信心。

  别说懂不懂,会算或会用就行

  幸运的是,即便没有学懂某些课程,也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些与这些课程密切相关的事情。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运用知识,而不是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如同打仗,贵在使用武器,而不是理解武器。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否定学懂大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强调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我们不必“钻牛角尖”。

  至于有学生提出,读研可否以解决教材上的所谓“争论”为研究课题,我的建议是,与其死磕教材,不如到学科前沿找问题,除非你的专业就是课程教学。

  在这方面,量子力学领域的“闭嘴计算诠释”值得借鉴。

  据《量子现实》一书的作者吉姆·巴戈特所言,量子力学诞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告诫物理专业研究生:不要去碰量子力学诠释之争(号称“世纪之争”),“如果你让自己被这些无聊的事情分心,将永远拿不到博士学位”。这样的告诫无异于接受了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默明创造(也有人认为是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创造)的“闭嘴,计算”说。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别说懂不懂,会算或会用就行。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作为探索未知的方式,科研贵在创造新知识和为人类增加知识。如果你没有搞懂教材上的某些内容,极有可能只是你个人的“无知”,而不是全人类的“无知”——全人类中只要有一人搞懂了,你哪怕是第二个搞懂的人,也只是表示你个人的“无知”。所以,即使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把它们彻底搞懂,也只是个人的收获,充其量对别人的理解有帮助,但很难被承认为科学成就。

  总之,本科生感觉没有学懂某些课程或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于读研和做研究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重要的是,不要因此停下来,而是要继续往前走。如果读研或做研究,最好直奔科学前沿。因为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反推学懂之前不明白的知识;另一方面,正如打仗最好上前线一样,那里有更多、更重要的“建功立业”机会。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在大城市里住的太挤,真的会折寿!

我们都知道,大城市虽然繁华,但却并非人人都心向往之。因为在表面的繁华之下,隐藏着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极快的生活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车贷房贷,以及日渐疲惫的身心......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内卷......

研究型大学如何提升对国家战略科技的支撑作用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活力源泉,也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型大学,立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的......

构筑完美MOF晶格孔,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优雅的策略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团队与南京大学数学系吕勇教授、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韩宇教授团队等,发现几何学中的球致密堆积问题(也被称为世纪著名的“吻数Kissing Number”问题,早在17......

报告:多数青少年对体重不满意,近1成选择节食减重

5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基于13个省份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体重不是很满意,甚至9.2%青少年选择节食减重......

北工大增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本硕博8年贯通培养

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首场探校活动4月7日-9日在平乐园校区开展。期间,北工大8日召开2023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作为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211高校,今年北工大将增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进行本......

南京林业大学:课堂从实验室搬到山林间

“以往我们上森林资源调查课,就是拿着尺子去学校后山树木园中测量,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测得准。现在可不同了。”在南京林业大学“智慧林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大屏幕上,区域内的林业场景一览无余,同学们在......

最新!上海海事大学被举报弄虚作假,校方:不属实

中新网4月10日电据上海海事大学官网消息,4月10日,上海海事大学发布情况通报表示,近期,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瞿群臻通过网络连续散布不实信息,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通报如下:瞿群臻所举报的经济学专业......

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首届年会召开

4月1日~2日,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首届年会暨中欧科技人才论坛在德国慕尼黑以“全球直播+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该年会由玛丽·居里学者华人学会和玛丽·居里学者全球校友会联合主办,本届主题定为“卓越、研......

研究发现细胞衰老可能与基因表达错误率上升有关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错误率越来越高,无法正常合成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停止分裂、陷入衰老状态的原因。这项成果由美国国家老龄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人员取得,有望为研发抗衰老药物提供新靶点,相......

科学家绘制番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王守创团队绘制出首个番茄的群体级别表观遗传变异图谱。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番茄育种历史过程中,群体DNA甲基化在多个维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异。相关研究为番茄遗传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