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4 10:41 原文链接: “蛟龙”号首潜海底热液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3日在西南印度洋下潜,这是我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到海底热液区下潜作业。

   海底热液区由海底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带喷出的高温液体形成,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其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环境和地形比之前考察的多金属结核区和富钴结壳区复杂得多,不确定因素更多一些,面临的挑战也更艰巨。

   据介绍,这次下潜深度预计在2700米至3000米,计划水下作业时间6小时。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各系统功能,熟悉作业环境,开展近底观察,拍摄高清照片和高清录像。如能搜寻到合适作业对象,研究人员将测温并采集热液喷口流体,采集地层水样品并测量环境参数。若条件允许,研究人员还将采集生物样品、岩石和硫化物等。

   “蛟龙”号22日在印度洋首次下潜时,发现潜水器入水后出现电路故障。在潜水器回收后,工程技术人员排除了故障。

   “向阳红09”船于11月25日从江苏江阴出发,执行2014年至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和第三航段科考任务,12月15日抵达毛里求斯路易港补给,其间随船科学家在印度洋进行了一些常规调查。18日,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母船驶离毛里求斯路易港,前往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开展科考作业。

   今年6月至8月,“蛟龙”号在中国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圆满完成了2014年至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第二和第三航段都将在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作业,计划“蛟龙”号下潜20次,预计明年3月中旬返回青岛。

相关文章

科学家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团队联合中科院大气所在印度洋热量存储格局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气候学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93......

唐立梅:乘“蛟龙”“赶海”,搭“雪龙”破冰

她曾乘“蛟龙”入大洋“赶海”并两度搭“雪龙”南极破冰“寻宝”是中国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两项经历的女研究员她就是唐立梅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在总台青春分享节目《@青春202......

十年,“作业界天花板”的变与不变

近日,天津大学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第十届最强作业笔记的评选结果。对此,有人评论:“这就是作业界的天花板吧。”也有人感慨:“让我想起校史馆里陈列的那些老校友们的优秀作业和笔记。”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开......

“蛟龙”潜深海“勇士”写精彩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蛟龙”潜深海“勇士”写精彩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热带印度洋海洋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团队在热带印度洋海洋动力过程影响大气的季节内振荡(ISO)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limateDynami......

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考获阶段性成果

近日,“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正式结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考船将穿越赤道开展后续调查任务。“向阳红01”船大讲堂开讲据了解,本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

我国成功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

印度洋4000米海-气耦合观测浮标周峰华供图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今年10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区域成功投放海—气耦合观测浮标一套,投放点水深4020米。目前......

先进器械在作业中的影响及作用

热分析特性及其应用111热重-差热分析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法。热重法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规......

远望7号船首次开赴印度洋

本报北京8月14日电(魏龙杨林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今天上午9时许,远望7号船再次解缆起航,开赴印度洋预定海域单船执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远望7号船继今年上半年完成嫦娥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