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4 14:24 原文链接: 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

  笔者非常喜爱音乐和乐器,最近看了一些中央电视台的民族器乐大奖比赛的节目。在观看过程中,笔者不仅为参赛者的精湛技艺和才艺所折服,而且也为大赛评委的公正感到十分欣慰。显然,这样的比赛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可以看出,中国音乐界和中央电视台对这次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毫无疑问,在这次比赛中,阵容强大的评委和监审队伍,是本次比赛的最大亮点。

  与此对比,科研基金的申请、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科学奖的评定等,却有着明显反差和不足。本文通过国内外一些历史上的事实,试图对科学研究中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 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是很难发表的

  傅立叶是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在研究热传导问题的时候建立了一种现在人们称之为《傅立叶分析》的理论。傅立叶分析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地震预测、探矿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二十多年前,有人做过统计,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卡片上的分类卡上,关于“傅立叶”的条目共有212条。数学中的每一项新成就未必都会有傅立叶分析那样强烈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傅立叶的工作当时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可。拉格朗日等法国数学家不相信傅立叶的工作,并认为傅立叶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致使傅立叶的论文当时没有被发表。二十年后,傅立叶发表了他的著作《傅立叶分析》后,傅立叶的思想才被人们理解。傅立叶当上了法国科学院的秘书,这时傅立叶才把他的论文原封不动的在科学院的杂志上发表了。

  二、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生前并没有的到人们的认可

  麦克思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已经成为经典的麦克思维电磁理论是麦克思维的最重要的贡献。麦克思维预言了电磁波,为近代无线电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奠定了基础.但是麦克思维的工作在他生前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麦克思维的地位,在当时还不如法拉第显豁。在他去世九年以后,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后,人们才认识到麦克思韦是与牛顿齐名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孟德尔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提出了遗传学三定律.孟德尔的工作是超前了,当时没有得到科学院的权威的重视。孟德尔去世后,孟德尔的结论被另外的三个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后,才认识到孟德尔工作的重要性。

  陈省身先生说:“嘉当是个很正统、很守规矩的人,我跟他去做研究是1936年,那年他69岁,除了在巴黎大学做教授,还在很小的学校教书。他这个人对于名利一点都不关心。普通人对他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只有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欣赏他。所以,他的名望是在去世之后才得到的,人们因为他的工作才记得他的名字。在20世纪的数学家里,嘉当是对21世纪的数学界影响最大的一位。…… 嘉当62岁才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黎曼,他的一生就没有得过任何奖。”

  朱载堉(1536-1610),明代著名音乐家和科学家。 朱载堉的主要著作有《律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乐学新说》、《律吕精义》等,在科学和音乐学上作出了许多重要发现。流传至今的著作上百万字,其中大部分收集在《乐律全书》之中。这些著作涉及音律学、数学和珠算、天文历法、计量学、物理学、音乐学、乐器制造、乐谱和舞谱、文学、绘画等丰富内容。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

  公元1606年,朱载堉将自已多年心血之作《乐律全书》献给皇帝。可是,朱载堉的著作被置之高阁,远离人世。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不肯承认这位明王子的卓越贡献,这一人类乐律学的伟大理论被埋没了。久而久之,人们连朱载堉这位伟大的发明者也忘记了。但是,朱载堉十二律平均律却强烈地刺激了欧洲音乐界,巴赫(1685-1750)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在1722年和1744年写成上下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在该曲集中,他系统地依次用了十二个大调和十二个小调,用创作实践证明这个律制的合理性,给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十二平均律逐渐地在欧洲和全世界范围内到了普及,取代了非平均律.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朱载堉在世界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lmholtz )在其《论音感》巨著中写道:“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反对声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十分感慨地写道:“平心而论,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欧洲及近代音乐确实可能曾受到中国的一篇数学杰作的有力影响……第一个使平均律数学上公式化的荣誉确实应当归之中国。”

  三、 SCI的数量不能作为科学成果的评价指标

  费马大定理的终结者怀尔斯教授,多年从事费马大定理的研究.一直没有发表论文和著作.如果按照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现行政策,恐怕也不能完成科研工作量了.怀尔斯教授已经过了四十岁,但是国际数学联合会却破例把“费尔斯奖”授予怀尔斯.

  佩雷尔曼的庞家来猜想的证明是发表在网上的,并没有被SCI收录,但国际数学联合会却也决定把“费尔斯奖”授予佩雷尔曼.

  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没有SCI论文,但是却被很多国家授予了大奖.美国科学院还授予了袁隆平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因此利用SCI数量和杂志的影响因子是不能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的。SCI指标可以作为国家内部统计论文数量的一个指标.

  四、 科研项目不是科研成果

  在中国科技界,特别是高校,往往把科研项目看的过重,似乎科研项目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其实这是不对的,有的科研项目可能没有结果,有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现在已经认为科研项目可以失败,因此不能把科研项目当成科研成果。

  有科研项目的学者,仅是运气好,条件好,不一定有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做出原创性的工作。部分有科研项目的学者是属于交际能力比较强的那种,而有些真正的学者反而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五、 学历不是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

  华罗庚先生最初是初中文凭,但是后来成为中国国内头号大数学家。爱笛生是个学徒、报童,但是后来他的发明非常多,造福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齐白石是个木匠,但是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画家。陈三两是个妓女,但是知识渊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教师。曹雪芹、蒲松龄都没有成为举人,但是《红楼梦》《聊斋志异》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但是比尔•盖茨使个人计算机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因而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乃至交往的方式。因此有人说,比尔•盖茨对软件的贡献,就像爱迪生之于灯泡。

  中国经历了文革时期,目前学历情况复杂,很多科技文化界的精英学历并不高,而有些高学历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基础并不好。有些博士生导师空有其名,但是却带了几十个博士。另外,高校扩招后有些大学的实际教学水平明显下降。

  目前大学中的学历绝对化,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应该看学历,不看学历,重在实际水平,三方面都要兼顾考虑。

  六、 把科研人员的艺术修养作为申请科研基金的条件

  2005年建军节前夕,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并向他简单介绍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情况。“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钱学森思维敏捷地说。“好哇,我就是想听您的意见。”温总理亲切地说。钱老接着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您讲的很重要。”温家宝频频点头,接过话茬,“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

  钱学森先生讲的很有道理,这是无疑的。但是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和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热爱科学、热爱艺术。

  笔者认为可以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条件中加一个条件,申请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不仅为今后科学研究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能起到方向标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够使那些具有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在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占有优势。

  七、 科学技术不能拔苗助长

  目前有些大学和地方政府为了评比的需要,刺激专利的数量、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采取了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对专利的申请提供了过分有厚的条件,致使有的人为了获取优厚条件而申请专利。对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者进行高额奖励,对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者进行巨额奖励。另外,为了快出人才,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地方政府对有些年轻的科研人才给予了很多荣誉和优厚的条件。

  如前所述,真正的原创性的成果是很难发表的。那些跟风的论文,相对比较起来到容易发表。而有些造假的论文也能在〈自然〉等杂志上发表,如韩国的造假。有人为了奖金和待遇一年发表了上百篇SCI收录的论文,还有人把一篇文章写成8篇文章发表。

  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家庭来说,受宠的孩子未必能够成大器,而艰苦条件下的孩子未必没有出息。笔者认为那些所谓的“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跨世纪优秀人才”、“科技新星”,就像家庭中的宠儿,未必能作好本质工作,为国家争得荣誉,未必能获得诺贝尔大奖。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获诺贝尔奖。但是当年居里夫人,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学者,很可能也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不一定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艰苦条件下的孩子未必没有出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是对的。但是有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

  八、 年龄问题

  最近这些年,国家对年轻人支持的多,对中年以上45岁以上,特别是50以上的科研人员,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外.很多地方都不在支持了.其实这是不对的,有些领域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做出原创性的工作.4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如果是真正的学者,正处在出成果的黄金时期.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计算机学科,新的东西比较多,年轻人接受事物比较快,知识更新比较快,年轻人比较适合.但是也有例外,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就是和计算机有关的机械化算法.吴文俊先生创立的机械化算法,就是在他中年以后发展起来的.

  大数学家、科学家欧拉,一生发表的论文著作最多,至今为止,没有人能比的上.他在年纪大的时候,在双目失明后每天发表的论文还像年轻时候一样多.

  我国的袁隆平院士,至今还站在稻田第一线,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粮食高产奇迹.假如在他50多岁的时候,对他的工作不继续支持,60岁让他退休,那还能有现在的袁隆平吗?

  九、 结束语

  科学研究有其特殊性,专业性很强,只有那些专业人员,同行才能看的明白。不像中国民族器乐大赛,老百姓都能听的明白,看的懂。因此科学成果的评价问题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科学事业需要平衡稳定的发展,如果那方面过于偏激了,就会导致阴阳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笔者相信,如果这方面的事情做好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学者一定能站在国际大奖的舞台上,一定有人获得诺贝尔大奖.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不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