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5 17:50 原文链接: 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右)、王振义院士(左)颁奖。 新华社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 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内科血液专家王振义两位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该奖的第17位和第18位得主,并各获得500万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师昌绪、王振义颁发奖励证书 。

  王振义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他,一身白衣,俯身细细为病人查体,静静倾听他们诉说。慈祥的眼神,时时传递着无限的怜爱;温暖的话语,点燃患者重生的希望。这是每周四,上海一家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87岁高龄 、鹤发童颜的老医者在给白血病患者看病。

  为医:深如江海是仁爱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爱情剧《血疑》风靡亚洲,人们在慨叹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 ,也记住了一个可怕的病魔——白血病。

  正是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

  1986年,5岁的小静本该像快乐的小鸟在父母怀里撒娇。然而不幸从天而降,APL把她逼到了上海儿童医院的病房里。

  “就在所有人觉得孩子没救的时候,王老从死神手里把她夺了回来。”小静母亲说。

  “25年过去了,她健康地活着,马上就要当新娘了。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老说。

  此后,这种疗法开始在临床上推广。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奇迹一个个发生,生命一个个得救。

  为学:重如泰山是使命

  患者们大多是从胸牌上知道王振义的,殊不知10005号胸牌背后,掩藏着一大摞响亮的头衔。

  整整80年前,祖母患伤寒辞世的一幕刀刻般印在他的脑海里。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7岁的小振义第一次有了从医的萌动。1942年勤奋好学的他免试进入震旦大学学医。

  50多年前,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救人心切的王振义曾提出要“3年征服白血病”。但由于条件不成熟,当年他眼见60名白血病患者先后撒手人寰。

  “光有热情不够,还得靠创新,靠真本事。”王振义说。

  太多的故事,随着斗转星移流逝。人们能够忆起的,是灯光。王振义办公室的灯光,实验室的灯光,资料室的灯光,从一个个深夜到黎明。

  为师:甘为人梯是奉献

  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这个在病房边一个灶间开张,超过三个人就转不了身的巴掌大的地方,居然走出了三位院士!

  开创者王振义,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徒陈竺、陈赛娟夫妇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王老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

  陈竺夫妇此生不会忘记,王老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

  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老每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第一 、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后!

  1996年,陈竺的研究日臻成熟。此时的王老没有考虑名利得失 、地位动摇,主动推荐他当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师昌绪 推动中国战机起飞

  人们都说他是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他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他就是我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平生好管国家的“闲事”

  91岁高龄的师老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老人”。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

  “其实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压,还经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待着我反倒苦恼,工作起来生活就充实了。”师老说,“一般人60岁退休,我已经多干了30年,也算对得起国家。”

  当被问到为什么耄耋之年仍然这么忙碌,师老笑着说:“因为我平生最好管‘闲事’。”

  师老好管“闲事”,对此,与他共事20多年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与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触。

  “师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国家最需要的‘闲事’。什么事情重要,关键环节在哪里,他都能敏锐地看到,并且敢说敢做,不怕承担责任。”李克健说。

  回国经历如同钱学森

  上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师昌绪等35名中国留学生回国。

  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师昌绪带头多方联络,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当时的《 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

  1955年春,美国被迫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为职务低,挣钱少,他可以帮忙。师昌绪拒绝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1964年,他接受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所有的资料只有别人画给他的一张空心涡轮叶片的外观草图。师昌绪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最终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直接推动了中国战机飞上蓝天。

  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做事

  师老曾评价自己“智慧平平,绝非一个聪明人”。

  总结自己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师老与老伴郭蕴宜合写的长诗《寻梦》中的两句。几十年来,他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他的学生中大多已经成为我国材料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了让年轻人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许多国际会议邀请他做主题报告,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

  属于乐天派的师老自认为是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只要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便努力为之。

  而对于自己,他想了一会儿,笑着说:“得过且过,得活且活,但是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做一天事。”

相关文章

创新智慧与胆识成就“世界第一拱桥”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主持设计建造的广西平南三桥获第15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实现全国桥梁类项目此项大奖零的突破。“平南三桥代表了现代钢管混凝土拱桥甚至拱桥的最高建......

华中科技大学又增两位院士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于登云院士、周又和院士聘任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为于登云、周又和院士颁发聘书,聘于登云院士担任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周又和院士担任航空航天学院首席科学家。于登云院......

杨振宁今天一百岁,葛墨林:小事情、大先生

2022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73岁生日。巧的是,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院长、教授杨振宁的百岁生日。今年8月间,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

985高校学者入选!又一院士名单公布

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uropeanAcademyofSciencesandArts)2022年新当选院士名单陆续公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吕西林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

院士巡讲走进香港,“科创大讲堂”培育下一代科研人才

9月26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香港“科创大讲堂”活动正式启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出席香港会场启动仪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出席北京分会场启动......

深切哀悼!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顾健人院士病逝

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顾健人于9月27日在上海病逝。顾健人院士1932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

于吉红:筑梦化学科技报国

中新网记者郭佳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已有30余年,探寻解开“黑匣子”的秘钥。分子......

巨星在沪陨落丨今年已痛别29位两院院士

2022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布讣告,顾健人因病于9月27日16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顾健人是我国癌基因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开拓者、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行者、肿瘤系统医......

81岁的他讲了门“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的课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6.shtm讲台上的陈润生。受访者供图课后,学生排队找陈润生签名。王静姝/摄陈润生和夫人任再荣。......

欧阳自远:做好科普要用心和倾注真情

9月26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香港“科创大讲堂”活动正式启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代表参与本次活动的院士发言。他表示,做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我们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