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19 14:08 原文链接: 基因产业新方向:建立新生儿DNA库,从源头“打拐”

  2014年8月,苏州平江区一女婴在家熟睡时被人偷走,至今杳无消息。

  时年9月,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讲述了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几乎都会像笔者一样痛哭流泪;同时也不禁让人深思,如何帮助这些降临人间的小天使们,让初为人父人母的爸妈们不用时刻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走丢、被拐骗……

  古语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今年两会,不少政协委员也跟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将关注点放在“打拐”这个社会问题上。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白鹤祥提交了《免费为新生儿建立脐带血和DNA库》的提案。他建议,免费为新生儿建立脐带血和DNA库,一方面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从源头来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

  将DNA检测纳入新生儿出生后常规检查?

  WHO将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分为三级,其中进行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属于三级预防,主要对大分子病、小分子病等的筛查,对出生缺陷儿及早发现和治疗,尽量改善其预后。当过爸妈的都知道,宝贝在出生后的 48小时内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

  去年12月份,一个关于“俄罗斯新生儿检查”的视频走红了网络,视频中医生给婴儿做全身检查动作着实简单粗暴。

  事实上,除了传统的预防及物理性检查外,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新生儿的DNA可谓是最纯净的DNA。在美国,一个叫做“BabySeq Project”(新生儿测序计划)的蓝图正在启动,让婴儿降临的基因测序数据将会陪伴着他的一生,致力于改善人类生活和助力个性化的治疗,成为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不过这一技术在我国暂未开始行动。

  “打拐”DNA数据库 采集5类人员血样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拐骗儿童、偷窃婴儿的案例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DNA(脱氧核糖核酸)检验技术,具有个体识别和亲缘关系认定准确的特点,是确定被拐卖儿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随着近年来DNA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检验试剂、检验方法、检验手段被不断引入,如Y-STR、线粒体DNA等,让DNA信息深度挖掘应用成为可能。

  早在2009年5月,我国公安部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并联合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联合打拐;在这个 “打拐”DNA数据库的警用平台上,DNA信息可以自动检索“碰撞”,警方可以异地查询,网上比对来帮助受害者查找到部分被拐卖儿童,至2013年,该平台已经助力解救2700余名被拐儿童。

  在这个平台上,有5类人员血样采集入库,具体包括:两类父母——已经确认的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三类儿童——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

  然后将他们DNA信息自动检索比对,重合的信息会自动跳出,能快速高效地让被拐卖儿童找到亲人,这一过程叫“DNA盲比”。

  根据公安部的报道,这种“DNA盲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具体包括个别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采集父母的基因信息没有采集儿童自身的基因信息准确)、经费保障压力大(由公安部执行采集工作量大)、检验技术还有改进提高,使得对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其建设应用效益,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目标。

  建立全民新生儿DNA库:防范于未然

  在过去,采用父母的基因信息与疑似儿童的基因信息作比较,是基于人的基因序列可以通过父母的遗传进行复制且终身不变的原理。但是一旦孩子走失,要将父母的DNA信息与海量的基因数据对比仍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且并不能完全保障所有信息都能收集。

  全国每年新生儿申报户口人数为1600万至1800万,如果能够建立新生儿DNA库,那么在给被收买儿童上户口时,公安机关就可以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DNA信息,确认儿童的真实身份,及时解救被拐卖和被收买的儿童。

  全国政协委员白鹤祥认为,采集DNA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通过口腔黏膜细胞提取DNA信息,每例的市场价仅为50元。全国每年新生儿申报户口人数为 1600万至1800万,按市场价每例50元计算,除了第一年适当添加设备外,每年投入的经费不超过9亿元,在我国财政收入可承受范围之内。

  为此他建议,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严格规范新生儿脐带血、DNA的采集、管理及使用。初期先建立新生儿DNA库,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探索科学有效、费用合理的检测和保存脐带血的方法,逐步建立新生儿脐带血库。

相关文章

新生儿的终身健康,离不开父亲的这个基因

在胎盘哺乳动物中,母亲通过胎盘给胎儿提供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在与胎儿竞争营养资源。于是胎儿演化出了能调控母亲的生理代谢的能力,但其背后的机制仍是个谜。而最新发表于《细胞·代谢》(CellMetaboli......

Cell:新研究有助于确定使我们成为人类的基因变化

大约700万年前,人类从我们最接近的动物亲戚黑猩猩那里分离出来,在进化树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时间里---从进化的角度看是短暂的---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使我们成为人类的性状,包括比黑猩猩大得......

我国学者在阴道菌群移植影响剖宫产新生儿研究的新进展

图阴道菌群移植对剖宫产新生儿影响的模式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2044、82272391)等资助下,南方医科大学何彦教授、谢日华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陈天璐研究员团队在剖宫产新生儿阴......

基因告诉你画蛇“添足”不是没道理

成语画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举,因为蛇并无脚。但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也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绿色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一个新基因RBL12,可在稳产基础下,显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级,对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RBL1工作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14日......

《自然》发表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26家单位联合研究

近日,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中国医学科学院等26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人群泛基因组联盟(CPC)一期研究进展。6月14日,相关成果以《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

大豆主效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验证取得新进展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葛良法和农学院教授年海合作,在大豆主效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验证取得新进展。他们利用自然群体和双亲群体精细定位克隆到高油高产基因MOTHER-OF-FT-AND-TF......

21号染色体内免疫相关基因或影响唐氏综合征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小鼠研究发现,21号染色体上的干扰素受体(IFNR)基因簇的三个拷贝可能和唐氏综合征的一些性状有关。今后仍需开......

研究揭示苏格兰妇女无法感知疼痛且伤口愈合更快的原因

几年前,苏格兰妇女乔-卡梅伦被发现是一个医学奇迹,她几乎感觉不到疼痛、恐惧或焦虑,而且伤口愈合更快,这要归功于一个特定的基因突变。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以弄清这一点是如何运作的,希望能......

为什么抑郁症在女性中更为普遍?新的研究揭示原因

人们普遍发现,与男性相比,抑郁症在女性中更为普遍,女性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麦吉尔大学最近一项基于性别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存在差异,以及它们与抑郁症的关系。这项涉及27万多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