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08 08:09 原文链接: 解振华:我国正考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

  坚持低碳发展

  “中国日”活动吸引各方人士

  “只要各国部长和代表本着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谈判,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坎昆会议就一定能够取得积极成果。”12月6日下午,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联合国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主会场月宫酒店内,面对世界百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阐述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当天,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日”活动,同样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代表、企业家以及非政府组织人士。

  在中国政府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各国记者争相提问。一位来自印度的记者抢到“先机”。他问道:“基础四国”(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现在有没有就印度提出的“国际磋商与分析”(英文简写为ICA)文件展开讨论?

  解振华回答,“基础四国”目前已经就ICA问题基本达成一致。无论是MRV(即英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缩写,又称“三可”计划)还是ICA,都应体现各国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的透明度,使各国能够建立互信,并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实现减缓行动的目标。无论是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发达国家,还是接受援助的发展中国家,都要遵守“三可”计划;ICA则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自主自愿实施的减排行动,其基本原则应是尊重主权,具有非侵入性、非惩罚性,使用频率与MRV基本一致。目前,MRV已经在《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中有明确规定,ICA是一项尚在讨论实施的新制度。

  吸取经验教训

  不犯富国无节制排放错误

  当有记者问及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何时达到峰值时,解振华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00多美元,在世界的排序还在100位左右。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中国面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繁重任务。中国会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当中的经验教训,不重蹈覆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速。“我们绝对不会进行无约束的排放,并积极努力,争取尽早出现排放峰值。如果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技术帮助,峰值可能还会出现得更早一点。”

  解振华在介绍中国减排努力时说,中国在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总投入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这期间,中国实现了10%的经济增长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同时减少15亿吨以上。现在,中国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森林储蓄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指标,这些都将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最终将成为约束性指标。此外,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我们希望利用本国资源实现自主减排的行动公开、透明,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付出的巨大努力。”解振华说。

  提出三项建议

  促发达国家落实资金承诺

  在回答有关《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时,解振华表示,中方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国际社会花了很长时间才达成这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绝不能自己否定自己。为了解决双轨均衡实现减排的问题,中方提出以下三项建议:首先,《京都议定书》附件中的缔约方成员应该在《京都议定书》下作出第二期减排承诺;其次,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应该在《公约》下作出符合公约机制且具有可比性的减排承诺;再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公约》下自愿利用本国资源作出自主减排承诺,并履行诺言。例如中国提出的自主减排目标一旦经过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按期完成。

  针对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问题,解振华敦促发达国家在本次会议上兑现去年作出的“快速启动资金”承诺并将资金优先用于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以及最需要这些资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他还表示,目前各方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希望这一问题能在本次会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布会结束后,孟加拉国《新闻在线》记者塔林・阿莫激动地说,“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兼顾消灭贫困和保护环境的人口大国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真的很了不起!”坐在记者一旁的巴西《封面》杂志社女记者马蒂亚斯脱口而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回答展现出了一个高度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相比较而言,美国人在减排问题上却提出诸多借口,实在令人失望。”

相关文章

研究称冰盖融化将使南极深海环流急剧放缓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维持在当前水平,南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南极深海环流在30年内放慢40%,并使深海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科学家试图减少研究带来的碳排放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亚前所未有的野火让人记忆犹新。而对于贝克心脏病与糖尿病研究所计算生物学家MichaelInouye来说,正是随着气候变暖更有可能发生的让其实验室关闭的野火,促使他开始关注碳......

中美科研合作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加剧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发布消息说,该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张臻研究员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宇航局及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湿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剧,......

冻土区成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哲所在团队最新研究显示,多年冻土区不但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同时也使该区域成为加剧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机”。现有研究表明,以泛......

为碳排放数据质量定“标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

2023年3月14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将为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制定“标尺”,构建温室气体标尺......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

3月14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联合行动”创始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仪式。启动仪式现场清华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为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制定标尺

2023年3月14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将为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制定“标尺”,构建温室气体标尺......

突破危险的界限——气候临界点究竟是什么?

气候临界点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领域,也是全球面临的最大气候风险。关于气候临界点,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一叶在水面上漂浮的独木舟开始倾斜进水的时候,尚能保持平衡......

研究揭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双碳”背景下,全面摸清我国的碳排放清单尤为重要。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苏泳娴团队研究揭示了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建筑与环境》(BuildingandE......

气候变化扩大蚊子活动范围,致疟疾传播范围扩张

2月14日,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快报》(Biology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扩大了蚊子活动范围,从而扩大了疟疾的传播范围。根据这项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