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04 10:25 原文链接: 沙产业:让干旱荒漠成为生存新空间

  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其目标是将不毛之地变成沃土。如今,钱老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刘恕:当一个理论经过实践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以后,它的作用和影响力是无穷的。

  沙产业理论是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的,其目标是将不毛之地变成沃土。钱学森还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沙产业发展。

  自2001年起,钱学森首次同意以自己名字设立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和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恕介绍,这也是淡泊名利的钱学森生前唯一一次同意以自己的名字设奖。

  2008年1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钱学森时告诉他:“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那么,钱学森所资助和推动的沙产业及相关人才培养到底是什么状况呢?日前,在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委员会举行的学习钱学森“大力培养农业型产业专门人才”座谈会上,曾经举办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或设立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的多所高校负责人和一些专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回顾、总结与展望。

影响了一批人

  积极参与推动沙产业发展的刘恕,收到过多位曾在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学习或获得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学生的来函,很多都令人动容,也确实让人感受到奖项设立所带来的实效。

  比如学生们提出建立联系网,包括提出“我们受了沙产业基金的普惠,自己可以赚钱了,也愿意尽点义务”。刘恕说:“这确实是非常好的一批学生。”

  其中,有一位学生来信说,他是2001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系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的一名学生,从小生活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荒漠戈壁从小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大学时他的志愿就填写了荒漠化防治专业。

  进入沙产业奖学金班以来,他一直想尽可能快地把当时领取的奖学金还给沙产业基金会,用于沙产业事业;也希望将来有条件时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及实际情况再为沙产业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这名学生现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矿山复垦、生态治理等工作,虽没能直接从事沙产业事业,但一直关注沙产业的动态和发展。

  这名学生在信中特别咨询促进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账号,以了却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同时,他也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绿化基金和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具体事宜。他还把自己的想法在同学群里进行了号召,得到很多同学的积极响应。

  内蒙古农业大学老师张武文是当时该校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的班主任。他说:“我们都是受益者,很多学生总觉得想做点什么。他们承担着一种荣誉,更觉得承担着一种责任。我想这对他们终身来讲都是有意义的。”

  刘恕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说,该校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大约有30%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考入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农学院、西北农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等;另外还有回自己家乡参加实践工作的。其中,有三位现在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产业生态示范区工作,有两位学员已在当地起到总工程师的作用,会设计、会操作,把自己的家安在那里了。

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新空间

  “设施农业、无土栽培、膜下滴灌等新技术,‘多采光,少用水’,可以在昔日初始生产力低下的不毛之地上生产出食物以及经济作物,获得很高的效益,促使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通过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沙产业理论的这些思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构想。”刘恕说,“我国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的压力,很多难题,其出路在哪里?沙产业理念将为人类开拓出在地球上生存的新空间。”

  据介绍,钱学森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第一次是原始农业革命,第二次是手工业革命,第三次是大工业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国际化革命,第五次是现在尚在进行的信息革命。钱学森认为,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将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开始,并明确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第六次产业革命,知识密集型的农业、海业、林业、草业、沙业等五业并举,以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农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富裕农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表示,世界全局性各种危机表明,人类社会现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不适应社会生产实际,这与26年前钱老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基本吻合,钱老提出积极推动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是有事实根据的。

  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田裕钊,前一段时间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考察,耳闻目睹使他深切感受到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构想的超前性、战略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的可操作性。

  田裕钊说,这一理论就像明灯一样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发展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把占陆地1/3的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

  当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在月球等其他星球上探索人类生存的空间。实际上,现在包括西方的很多科学家,都感觉到更应在陆地上寻找新空间。

新空间的多方潜力

  田裕钊介绍,现在欧洲为摆脱能源危机,已经制定方案、投放资金,要利用干旱荒漠地区充足的阳光,把撒哈拉沙漠作为能源基地。

  刚从鄂尔多斯回来的田裕钊表示,现在国内的荒漠地区已经有一些“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规划和实践。比如鄂尔多斯恩格贝已经建成500个大棚生产螺旋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能更高效地利用沙漠地带的阳光。而一克藻类的营养物质相当于一公斤蔬菜。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不毛之地的效益胜过良田。

  田裕钊说,面对能源危机,美国有一个微型曼哈顿计划,就是利用藻类生产柴油。

  刘恕说,钱老在1984年谈到沙产业时表示,当沙漠、戈壁成了取之不竭的“地面油田”时,才可以说沙产业真正发展了。“沙产业发展在生物质能方面很有潜力,其中国内已经有相关药用产业上市”。

  刘恕介绍,国内在推动沙产业过程中,示范区模式逐渐形成。特别是在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后,各个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有典型区的示范。农民在得到实惠以后,现在已转为自身的积极行动。在河西走廊可以看到,原来做一个大棚,国家要补贴一半资金;现在没有补贴,老百姓也在学着干。比如,利用戈壁的阳光发电,在戈壁大棚里种植蘑菇等等。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高宝建议,将来还可以把这些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

  田裕钊说,在嘉峪关的戈壁滩上可以看到上万亩的葡萄园,不到现场都无法相信。

  据田裕钊介绍,河西走廊在三年前开始做膜下滴灌。起初,对农民来说,膜下滴灌是很陌生的。但今年他到河西走廊一看,已发展到几十万亩,而且把复杂技术简化了,老百姓都接受。

  “当一个理论经过实践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以后,它的作用和影响力是无穷的。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刘恕说,不能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小看通过科技人员转化为技术,技术又通过示范转移到农民手中之后发挥的影响力。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度最贫困的地方,因为老百姓掌握了“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现在又恢复了生机。

应势发展

  “沙产业的发展和开拓,有三个现实的努力方向:提供食物、药物和生物质能源。”刘恕表示,从事沙产业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同行们要联合起来,选择一些可突破的课题,通过集体或合作方式承担项目,促使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规模化。

  刘恕说,有些方面还需要边学习边探索。例如,大棚中的病害防治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此外,在产业化过程中有些特色不能丢,各个学校要有各自的特色。

  刘恕建议,有些原来的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后来中断了,可以再恢复。新兴学校和老学校之间可以组织教师流动教学。

  黄高宝表示,钱学森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对于整个农业型产业的发展,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省内外相关人才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包括山东的企业过来考察,主动提出想办一个葡萄酒学院。“我们学校钱学森沙产业班已经有6届学生毕业,这也反映出钱学森的远见以及深刻思考”。

  “现在沙产业发展中还有装备问题。包括自动控制、工程以及艺术等方面的需求。”甘肃河西学院党委书记周永革提出,“在学科专业、构架上,需要有一些调整”。

  面对未来,周永革表示,要让大学生能够及早参加科研,包括对沙产业的科学研究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让他们自由选题、自主设计,提高实际能力。

  周永革同时提出,在发展沙产业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希望聘请一部分有实践经验和阅历丰富的企业家、管理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来承担一定的工作,这样可能缩小老师跟社会接触不多的相对封闭的状态。另外,在科研上也希望让老师们更多地到一线去寻找课题。

相关文章

持续降雨致洞庭湖水面扩大约三分之一

受近期湖南省持续降雨影响,湘资沅澧“四水”来水增加,洞庭湖水位呈上涨趋势。记者2月13日从湖南省水利厅获悉,截至当日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达20.52米,较2月1日8时的19.13米上涨1.39米。来......

干旱或导致赫梯帝国毁灭

赫梯帝国位于半干旱的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曾是古代世界的强盛力量,繁荣了5个世纪,直至公元前1200年崩溃。美国科学家发现,安纳托利亚地区在公元前1198~1196年发生的一次重大干旱,可能是赫梯帝国崩......

三千多年前赫梯帝国因何毁灭?或重大干旱导致

3000多年前曾强盛一时的赫梯帝国因何突然崩溃毁灭?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认为,安纳托利亚地区在公元前1198-1196年发生的一次重大干旱,可能是赫梯帝国崩溃的重要因素......

元江干热河谷植物对极端干旱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获进展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度均在增加。探讨极端干旱对植物的影响程度和植物对极端干旱适应的生理机制,对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

刚果盆地中心数千年前干旱气候导致碳释放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科学研究论文认为,刚果盆地中心在5000-2000年前因干旱气候导致泥炭分解并释放出碳,这项研究发现表明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湿地的碳贮能力。该论文介绍,刚果盆......

95%区域达到特旱!江西发布气象干旱红色预警

今天(23日)10时,江西省气候中心发布气象干旱红色预警,受异常高温少雨干燥天气影响,自7月12日江西局部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73天。9月22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监测显示,江西有95%的县(市......

保护树种多样性可提升森林生长和抵御干旱

9月19日,《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汪涛研究员等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保护树种多样性,可显著提升森林应对干旱的抵抗力。该研究团队绘制了首幅全球树种多样性对森......

孢粉证据揭示江南从荒漠到森林的演变过程

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然而,奇妙的是,进入同纬度的我国江南地区,世界却仿佛变了一番模......

夏秋连旱,长江流域供水如何保障

长江流域的旱情仍在持续——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9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破8米,鄱阳湖进入极枯水位。“联合作战”的水库群再次“出手”——继8月中旬水利部调度......

研究揭示不同树种对干旱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研究揭示了亚热带四个树种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响应策略。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与实验植物学》。干旱导致全球森林树木出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