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21 12:57 原文链接: 最新研究揭示远古时期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关系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

人类科学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一些通常的做法是运用科学模型和现实观察进行科学研究。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科学家又把眼光放到了远古时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篇论文表明,过去24亿年里,活火山不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地球从此前的“雪球”状态中解放出来。而在《科学》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则认为,2.5亿年前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大爆发,不仅释放了足够的二氧化碳才彻底将地球变暖,同时也使得海洋变酸,90%的海洋物种死亡,三分之二的陆地生物随之灭绝,这也就是大灭绝时代。

两篇文章都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可推知即使我们现在排放的少量二氧化碳也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哈佛大学荣休地质学家保罗・霍夫曼(Paul Hoffman)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帮助完善了地球曾经是“雪球”的理论假说:远古时期大陆逐渐漂移到离赤道更近的地方,那里的二氧化碳经雨水被携带到地球表面,由于和岩石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再从太阳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地球逐渐变冷,致使海冰逐渐蔓延到今天的温带地区,同时海冰会将更多的日光反射回太空,加剧了地球变冷过程。

几个大陆的冰川沉积物证明确实发生过这种现象。霍夫曼介绍:“冰原曾经在南北半球延伸到几近赤道的地方。过去大部分地质学家都反对这一观点,但现在基本都接受了。” 反对所谓“雪球”假说的论证认为,如果地球完全结冰封冻,那么冰层将很难融解。但显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二氧化碳都在融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近的新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较为准确地估算了当时地球的确切温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地质学家丹尼尔・赫瓦茨(Daniel Hewartz)表示,根据在格陵兰岛以及南极洲冰盖采集到的远古冰芯,可以测算过去不同时期的气温。此外,冰样中包裹的气泡让科学家得以测算不同时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但是冰样最多只能回溯到80万年前,因此赫瓦茨与同事们又将目光投向火山岩。不同时期的火山岩浆在冰盖融水中冷却,生成的岩石中会包含当时冰盖融水中的氧元素,通过测定不同重量的氧原子,便可回溯测算不同时期的地球气温。

霍夫曼表示:“这一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定量计算冰原表层之上的气温。”主要的缺陷在于可满足研究需求的岩石分布有限,并且对于其所处时期的判定还存在不确定性,“还无法清晰揭示更大范围的地理学图景”。

海洋酸度是大气超量二氧化碳浓度的印记。地球结束雪球时代的时期,与海洋酸度极高之时具有高度一致性。《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在大约2.52亿年前,海洋酸度急剧升高,当时地球正发生科学所知最大程度的物种灭绝。例如在二叠纪-三叠纪或者二叠纪末发生的物种大灭绝就导致了大量的物种消失,尤其是海洋生物。

爱丁堡大学参与此项研究的瑞秋・伍德(Rachel Wood)表示,大量释放的甲烷是地球显著变暖的一部分原因,“现在我们又知道了一个新的因素”。海洋酸化的证据来自远古时期的石灰岩。当岩石形成之际,酸性环境决定了硼元素与之发生化合反应的方式。因此,不同时期的石灰岩沉积其硼含量多寡也会有细微差别。

伍德及其同事在西伯利亚的广袤地区发现了大量由一系列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岩,它们能够佐证二氧化碳的释放并导致海洋酸化。伴随物种灭绝的海洋酸化“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猜测,但是此前一直没有得到证明。”这一酸化过程历经10000年左右,其间每年释放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少于现在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但是累积起来足以将海洋变成一个有毒的巨型酸水池。

伍德补充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已经看到海洋酸化的迹象”,例如由于海水酸化腐蚀,贝类动物生成贝壳耗能增大,“海洋随二氧化碳日益增加而产生的反应十分复杂,我们很难发现物种灭绝的临界点”。

上述对远古时期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证,但是其结果与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揭示的气候变化图景高度吻合,二氧化碳不仅在十亿年前是驱动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今天依旧如此。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对于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有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相关文章

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取决于土壤碳底物

甲烷(CH4)与二氧化碳(CO2)的相对排放量是探究气候变暖影响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深入理解CH4与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梁玉婷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

16世纪大气二氧化碳为何下降?人类活动变化导致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地球科学论文指出,人类活动的变化或导致16世纪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原因是公元1450-1700年新旧大陆交流期间美洲大规模土地利用的变化。这项研究......

新思路!低浓度二氧化碳实现直接电解转化

二氧化碳电解能够将烟道气等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燃料和化学品,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负碳技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国雄和研究员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安庆大教授团队合作......

研究实现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

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和研究员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了ZnZrOx/SSZ-13串联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烃的高选择性生成,其低碳烯烃选择性......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替代性蛋白质或为碳减排开辟新天地

荷兰科学家研究认为,到2050年,用替代性蛋白质取代50%的动物产品,可以腾出足够的农业用地生产可再生能源(其能量相当于今天的燃煤发电),同时从大气中去除大量二氧化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

催化组合将二氧化碳转为碳纳米纤维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耦合电化学和热化学反应的新策略,可将强效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转化为碳纳米纤维。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独特性能和许多潜在的长期用途。研......

浙江将组织千名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组织1000名科学家(含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增强中小学生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十三五”:超额完成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为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相关决议的要求,12月29日,中国正式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两份报......

研究实现高效酸性二氧化碳电还原制甲酸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敏锐和唐凯斌课题组合作,研制了一种具有“储液池”结构的片状铋基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中营造了局域强碱微环境,抑制了析氢副反应,促使二氧化碳向甲酸高效转化。12月12日,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