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11 16:50 原文链接: 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周斌:跑一场科研“马拉松”

   他热爱跑步,参加过两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他喜欢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从浩瀚的宇宙空间到神秘的微观世界。

  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他用自己的方式争分夺秒地奔跑,在回国的短短几年中,他跨越一个个障碍,翻越了一座座高峰。

  坚持带来的“自信”

  197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周斌,在中学期间因为“跑步”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坚持,必定有所收获。”

  中学期间,周斌的体育成绩不是很好,为了“在体育比赛中不再落后”,他每天放学坚持去操场跑步,终于有一次在学校800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因为不懈的坚持,周斌赢得了自信。

  他凭着这种精神奋发学习,高考他以高分考进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年年荣获奖学金。学习之余,他最喜欢和好友一起绕着西湖长跑。他说,再绕西湖跑步是他们重聚的特殊约定。

  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师从我国著名干细胞专家韩忠朝教授。其间,周斌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荣获了亚太地区止血与血栓大会青年科学家奖,敲开了科研的大门。2006年,周斌提前一年答辩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生,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心脏干细胞及发育调控。

  “我享受科研过程的自由、纯粹、意外和新奇。”跨学科领域研究给他带来了挑战,在国内打下的扎实基础让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殿堂里如鱼得水。在一项研究中,周斌发现了一种新的心血管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来源于心外膜及心外膜前体,为将来扩增和分化心肌细胞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为应用于心脏再生和修复医学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迄今为止引用率超过400。

  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对科研的热爱,周斌在心脏干细胞的起源及命运研究中发表了多篇重要的研究论文。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当时,周斌所在的美国实验室刚刚起步,并没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积淀,导师也不是“学术大牛”,一切基本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他至今还记得,他与导师每天6点就已经在实验室“干活”,当时他们经常会因为要构建一些转基因小鼠模型而彻夜未眠, “我在4年间做了10个转基因小鼠,有时候同时开展3个转基因小鼠的工作,所以只能通宵干活了” 。

  继续用“心”做科研

  科研没有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2010年,周斌带着他的科研梦想回国,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5平方米的空间,一台电脑,一张办公桌组成了他回国后的第一个办公室,也是我们实验室的起点。”周斌的学生张辉说。每个学生都会在周斌手把手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他会细心地讲解每个实验的技术原理和实验过程。

  “来到这里4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心存感激。”周斌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这里科学研究的氛围非常好,鼓励学科融合交叉,有良好的协力攻关的历史传统。”周斌表示,50年前,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他们相比,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周斌是一个“纯粹”的年轻科学家,他非常用功,总是用“心”在做科研,甚至将自己休息的时间也安排在办公室中。“我们经常看到周老师办公室的灯彻夜未灭。”张辉感叹说。

  一组数据记录着他努力的足迹:2011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获“赛诺菲—安万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奖”;2012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入选中央组织部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其科研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周斌实验室主要研究心脏干细胞在心脏发育与再生中的起源、揭示先天性心脏病及成体心血管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并致力于研发新一代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揭示特定细胞在发育、疾病及再生中的起源、谱系建立及分子调控机制。

  在一次实验中,实验室的副研究员田雪莹偶然发现出生后的小鼠冠状动脉似乎并不是形成于胚胎期的冠状动脉,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形成。这一意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周斌的高度重视,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均未找到相关的研究报道。

  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发现,但如何才能证明它呢?周斌决定利用谱系示踪技术,用新的转基因小鼠来验证这一发现。

  一年之后,经过缜密的实验和反复论证,终于证实了这一新的发现:心脏中的部分冠状动脉是在出生后形成的,而不是由胚胎期已经形成的血管扩增而来的。心室壁外侧的冠状动脉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生成的血管,心室壁内侧的冠状动脉是在出生后新生成的。

  这个发现首次利用遗传谱系示踪技术重新定义了冠状动脉的生成方式及血管新生的概念,揭示了冠状动脉血管的新起源——心内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并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个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认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育学家Burns教授评价该研究是目前在寻找冠状动脉起源中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认为该研究将为降低心梗后心衰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再生医学研究带来新的希望。

  跑一场科研“马拉松”

  周斌说,长跑能磨砺人的意志,唯其艰难方显勇毅。他在北京读博期间,曾参加过两次42公里国际马拉松比赛。在他看来,科研如同他喜欢的长跑。科研的过程是枯燥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足够的知识储备,一旦有新发现,才能全力以赴向终点冲刺。

  忙碌了一天,周斌经常晚上去附近的操场跑步,跑步的时候,他喜欢仰望星空,想象着无边的宇宙。他告诉记者,从小就着迷于宇宙、光与时间方面的纪录片。在浩瀚宇宙中,他感慨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稍纵即逝。也正因为如此,更要珍惜时间,努力奔跑,让人在短暂的一生之中对社会有所贡献。

相关文章

“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2022年6月25日,在24届科协年会召开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湖南省检验检测学会承办的“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高层......

仿生自适性可粘附电子皮肤研究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85.shtm可穿戴电子传感器由于其便携、灵活和柔性的特点,在可移动式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和软体机器......

1年5篇Nature/Cell!迟洪波等团队在免疫领域硕果累累

识别促进记忆T(Tmem)细胞的机制对疫苗接种和抗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6月22日,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及迟洪波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cBAFcom......

超亿元经费支持!内蒙古发布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育新格局,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6月15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了《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十五条》,此次发布......

家蚕丝腺单细胞转录组图谱绘成

中新网重庆6月15日电(记者钟旖)记者15日从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获悉,我国家蚕研究又有新进展。该实验室徐汉福教授课题组近日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

西藏天文馆开工建设兼具科研科普功能

中新社拉萨6月12日电(记者赵朗)西藏天文馆奠基开工仪式12日在拉萨举行,建成后将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馆,也将搭载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西藏天文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1571.9平方米,其搭......

中国驻意使馆为国际机构颁发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5月31日在罗马举行颁奖仪式,为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授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驻意大使李军华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颁发奖章和证书。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与......

社会资金试水基础研究能让“冷板凳”热起来吗

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有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激励社会资金通过捐赠支持基础研究。政府的激励幅度越大,社会资金投入的体量就会越大,多元化投入机制也会越趋成熟。“期......

韩宇: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

以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韩宇*莫漫漫吕栋范英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韩宇研究员,博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摘要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科研滑坡引重视,政府计划投入23亿美元

东京科技大学在2014年日本机器人周上展示的一款新型护理机器人。图片来源:EUGENEHOSHIKO/AP由于对大学地位的不断下降感到震惊,日本正计划每年向几所学校投入23亿美元,以提升其知名度。该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