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03 10:44 原文链接: 王文兴:“半路出家”的大气环境研究先行者

   走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实验室,只见王文兴正和几个年轻人讨论实验,眼前这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讲起科学问题来思路清晰。

  可没想到,脱下白大褂,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时,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竟有点“语塞”了:“我非常惭愧,没给国家做多少事。”

  事实上,在6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干了不少事情: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参与创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次计算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的历年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地理分布,首次观测得到全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地理分布,率先将量子化学研究方法引入环境化学领域……

  知天命之年找到科研立足点

  中国人常说“五十知天命”。可王文兴“转行”环境科学时,已年过半百。

  “要是我们50岁,肯定没这种动力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感慨,“王院士那代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从大学毕业到1966年,王文兴一直进行催化研究。然而好景不长。正当王文兴年富力强,科学事业有了良好开端的时候,由于“文革”和工作变动,王文兴脱离专业十余年。

  直到1979 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决定建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机会终于到来了。”由于王文兴的科研工作背景,他被借调去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加该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从此结束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流浪生活”。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物理化学是它的理论基础,而气固相催化与大气环境化学密切相关。于是,王文兴找到了自己科研的立足点。

  王文兴边抓建设边搞研究,“住在临时工棚里,冬天很冷,晚上都得戴着帽子穿着棉衣睡觉,虽然条件艰苦,但不到3年就拿到1个国家二等奖”。

  大气环境研究严把数据关

  回顾过去,王文兴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研究带来了多少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文兴先后研究了光化学烟雾、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三类我国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

  王文兴是“七五”“八五”“九五”酸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组组长,15年间,他领导、组织、实施并亲自参与现场观测和实验研究工作,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酸雨监测,看起来很容易。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监测数据不可用、不敢用,就是因为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柴发合说,而王文兴在我国酸雨监测的质量控制方面开了先河。

  王文兴把科学数据的质量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设置了几百个点,都是通过了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他给出的第一张全国酸雨分布图,是当时最权威的。”柴发合至今牢记王文兴说过的一句话:实验过程很重要,而能不能拿到一个真实的数据比过程还重要。

  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一等奖。鉴于单位第一和个人第一不能归属同一个单位,王文兴毅然决然选择单位第一。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的他,在国家一等奖的获奖名单中排名第二。

  他淡淡地说,参加酸雨项目的工作人员多达数百人,研究工作是由团队集体完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

  对科研仍有未实现的理想

  无论同事还是学生,都称王文兴是环境科学界的“常青树”“不老松”。

  2000年以后,作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学术顾问,王文兴主要“参谋”工作。“而我的兴趣还是基础研究。”于是,王文兴来到母校山东大学,创建了环境量子化学计算团队。

  “应用一般化学反应装置和光化学烟雾箱费时、耗财,也很难得到化学反应基元过程的细节。”王文兴注意到量子化学计算的巨大潜力,于2004年请来张庆竹教授,率先开展了量子化学计算在环境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数十年如一日,王文兴一直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只要身体有条件,国家有需要,能做点就做点,继续发挥余热。”王文兴觉得,自己跟其他老科技工作者一样,对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都有未实现的理想。

相关文章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头脑风暴|第十七届POPs论坛圆满闭幕明年贵阳再相聚

2023年5月17日-18日,第十七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以下简称“第十七届POPs论坛”)在山青海碧的青岛召开。(相关链接:群英汇聚第十七届POPs论坛共研新污染物治理与健康环......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召开

4月22日-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南昌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6位专家学者在会......

苏州大学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机以及碳排放问题正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处置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强放射性核废料,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苏州大学放射......

少而精!Nature:两个人破解170年化学难题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见习记者孟凌霄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教授,在《自然》发文破解了一个困扰科学家170多年的化学难题。他就是陈才友,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樱”缤纷时节......

美国将从饮用水中去除“永久化学物质”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首次提出限制美国饮用水中一系列普遍存在的危险的“永久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以难以被破坏的碳氟键而闻名,并已广泛分散在环境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忙于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从水和土壤中提......

创新与机遇,欢迎参加BCEIA学术报告会电分析化学分会

BCEIA概况 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举行。在疫情、场地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展会依然取得了圆满成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参会专业观众人数达......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我国学者在活体化学发光成像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Schaap'sdioxetane的长波长化学发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及用于活体分子的高分辨化学发光成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74024、U21A20377)资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