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0 11:11 原文链接: 打造全球卓越创新集群学者建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主办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7月6日在北京美泉宫酒店顺利召开,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畅所欲言,积极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建言献策。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对北京的城市定位进行了总体阐述,在原有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基础上,明确提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据悉,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规划提供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科院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康大臣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认识。他认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首要解决的是其存在价值的问题,找到应对新常态国家经济转型和体制增效的战略需求,满足社会、企业和资本等实际需求的真正途径。科技创新中心之间的竞争,不是资源禀赋或自身资源规模的竞争,而是战略性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的竞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还处于不断深化认知的过程中,在实践中往往需要边探索、边定义、边策划、边改革、边建设的“五边”过程,制定的规划应该是一种灵活性的工作体系的规划,能够给各区县预留足够的想象和价值创造空间,对其进行导引或启发,全面发挥北京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美国百人会理事、南开国际管理论坛执行主席曾宪章为北京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八点建议,一是北京应设定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指标”,把北京市的人才从“量”变成“强”;二是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培训“循环基金”,大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三是在关键行业、关键技术领域,主动邀请礼聘“大师级人才”,把“千里马”请出来;四是打造适合“工作、生活、学习、宜居”的创新人才特区;五是打造“创新、创业、创投”三创融合的科技创新特区;六是重点发展“微电子创新产业”基地;七是打造全国“创新创业免费展示及体验”基地;八是设立“创新大讲堂”和举办“创新大赛”,加强与国际创新大师交流。

  中科院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赵作权从中国创新生态系统角度阐述了北京的战略定位与选择。他表示,“卓越精神”是存在于市场、政府之外的第三种驱动发展的力量,国家发展的第三驾马车。北京应当成为“全球卓越创新集群”,打造国家命运(市场、政策和思想)共同体,要高度重视统一市场建设和统一政策建设,利用自身看得见的手放活“市场”和“卓越精神”这两只看不见的手,建设更富有活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他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现在世界上主要的创新集群地区,都是有高度发达的创新网络或者创业者网络,这个创新网络实际上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配置资源的机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崔伟奇阐述了科技创新管理的价值哲学基础。他认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定是中国特色的。科学乃至于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其实都是普适的。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每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创新中心,但实际上不是。这就意味着创新是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组织的一种选择性,不同地域的创新蕴含着不同特色的文化。概括起来分三个层次:第一,社会创新网络的体制结构会对北京、深圳、上海吸取何种新技术思想上都需要有一个战略选择,无论如何也要作这种选择;第二,每一个研究体系,实际上往往充当着技术思想过滤器的角色,不可能把全球所有的创新元素都汇集到一处;第三,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实际上引进新技术思想的方式决定于如何看待国际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解释其自身使命的方式。此外,他表示还有几个问题必须处理好:第一,解决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第二,当前中国最需要的就是行业共性的核心技术,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最大的短板,北京只有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才能实现产业机构真正转型;第三,创新需要精益求精,所有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并不是所有创新都来自于最新科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梁云凤表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人才为本,科技为壳”。科技创新最终还是以人才为本,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资本,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关注人才,把人才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发展。人才产业,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可以广泛采用PPP项目模式,即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模式,做到“上下左右”联动起来。以全球的视野,围绕人才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国际化人才,营造国际人才自由流动环境,促进人才加速集聚,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最适宜国内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

  中央党校哲学教授赵建军表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符合天时地利人和,既是中央战略部署,更是众望所归。北京需要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特点,努力实现自身的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理念;二是突破制度瓶颈;三是突破管理束缚;四是突破考评拖累,进一步依靠理念上、制度上、管理上的创新去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书华认为,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地区和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和对比国外科技创新城市的发展情况和评价指标,找到我们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和新突破;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以开放促创新”,以人才为核心驱动增强城市的创新活力。

  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未来,北京继续强化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原始创新,要在原始性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第二,成果转移,北京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对全国创新发展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技术服务,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约78%,未来加强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市科委正在牵头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通过本次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智慧、思想、观点,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建议。伍建民表示,欢迎更多的、不同领域的专家积极参与到规划编制中来,共同为北京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用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领域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

关于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领域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习近平主席为科技交流合作指明方向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阐明了当前科技创新之于人类和平和发......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进行考察。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浙江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发布

9月3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全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内容如下:各设区市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

聚焦两院|“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9月2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活动并作“科学与中国”20周年总结与展望报告。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科技部......

最高5000万扩容支持北京加快外资研发激励、促进科研仪器开放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中提到,要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根据其在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给予最高不......

涉及489种仪器: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实验室建设标准

近日,住建部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起草了《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实验室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涉及489类仪器设备,详情如下: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22年建设标准编......

未来科学城集中发布200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

8月4日,2023未来科学城技术成果推介大会暨首届项目路演资本对接会召开。大会发布了《2023北京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成果集》,包括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核能核电、绿色冶金、大飞机、新材料等重点......

科技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提升“双碳”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是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需要不断塑造科技助力“双碳”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有效......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交易项目落地北京

“碳惠氢能-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启动发布会”3日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召开。今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该方法学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