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6 13:52 原文链接: 程耿东院士: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程耿东

  在世界结构与多学科优化领域,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是一个响当当的组织。自1991年创立以来,该学会已经发展成了拥有国际会员总数1800余人,供相关专家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应用的国际顶级学术机构。

  每隔4年,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的执行委员就会选举一次。2015年,又到了该学会选举新主席的时候了。不久前,这一结果出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程耿东以最高票入选为学会执委,并被推举为学会主席,这也是首次由亚洲学者当选为该学会主席。

  “这是对中国学者贡献的认可。”采访中,程耿东如是说。

  科学的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

  程耿东的童年是在美丽的苏州度过的,然而他童年的记忆并没有因为苏州城的美丽而充满阳光。作为单亲家庭的子女,他是母亲眼里唯一的寄托,而好好学习、报答母亲也是程耿东一直奋斗的目标。坚强的母亲教会了他在逆境中奋斗,在艰难中起飞,他立志要做个有为的人。

  1958年,程耿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他毕业时,恰逢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来北大招收研究生,当时成绩优异的程耿东被老师推荐来到大连理工大学,由此成就了他与大连理工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对于程耿东而言,对于科学的探索和追求是无止境的,而攻克每一个难关都会给他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他长期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在结构拓扑优化的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上世纪70年代,他曾利用只有8K内存的计算机完成了一批标准设计。他也曾突破传统概念束缚,在弹性薄板优化的研究中提出扩展设计空间、引入微结构、材料和结构统一设计的思想,并被公认是结构拓扑设计优化方法的奠基性工作、近代布局优化理论的先驱。

  他在90年代初对受到应力约束的结构拓扑优化的奇异最优解提出新观点,有关奇异最优解产生原因的工作被评价为是“处理由奇异拓扑导致的计算困难的相当大的进展”。

  他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他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能源、机械、力学及过程控制学部外籍院士。

  创新在追求完美中产生

  谈及程耿东历年来取得的成就,他首先提到在研究工作中要“刻意创新,追求完美”,这是他研究工作的信条。

  “我告诉学生们,作研究要做得漂亮,做到自己晚上躺在被窝里都能得意地笑。”采访中,程耿东笑道,“很多创新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往往只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很简单的模型和方法突破了关键”。在他看来,这样的创新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要反复不断地问自己究竟创新点在哪里。

  至于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研究,程耿东觉得就是要综合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工程师寻找工业技术和设计领域的“最优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追求完美的过程。

  事实上,结构优化近年来已经成为力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结构与多学科优化被愈加重视。“当前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高度重视先进制造和信息化的融合,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结构优化研究更是大有可为,可以成为帮助我国自主创新产品与国外产品竞争的重要先进的设计工具与方法。”程耿东说。

  当选不是个人的事情

  谈及此次参加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换届选举的原因时,程耿东的语气多少有些遗憾:“虽然总体来看,我们的实力不弱,但是在这次换届选举之前,却还没有亚洲学者能够成为学会主席。”在他看来,当选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反映了中国学者群体在结构与多学科优化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也是我国结构与多学科优化未来发展所必需的。

  “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程耿东说,而“责任”二字也正是中国力学人世代传承的财富。

  “力学不应该只限于结构分析,还应大力开展结构优化设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计算力学奠基人、大连理工大学钱令希院士就率先在中国提出要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力学为工程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将结构优化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40多年来,程耿东与钱令希、钟万勰等老一代大工力学人一起,见证并引领着我国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研究的每一步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研究者,我们感到任重道远。而我有责任要让我国的结构优化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程耿东说。

  如今,作为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新一届主席,程耿东也有着自己的理念。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推进优化设计学者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与发展,营造团结、和谐、平等的学术氛围,支持世界上更多年轻人更好地发展,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沙龙在四川农大举行

4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教工部、动科学院、理学院在成都校区联合举办了“学科交叉融合,碰撞思想火花”学术沙龙暨青年教师发展座谈会。座谈会现场   四川农大供图座谈环节,与会......

太原科技大学两位学者登上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在近日爱思唯尔发布的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马立峰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崔志华再次上榜。据悉,爱思唯尔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要采用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

北京市召开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座谈会

1月19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召开“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座谈会”。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于英杰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主持会议,相关国家部委......

“激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从职称评审看江苏探索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一套智能产线,不仅帮企业提升了25%的生产效率,也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教师方成刚晋升职称的重要砝码;一直没有职称的科研人员郭欣政,凭借扎实的学术造诣,通过“绿色通道”被直接认定为正高级职称……如今在江苏,......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召开会议,讨论总结发展战略

10月9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作为联合......

四大板块19个学科|国自然基金“十四五”学科重点支持方向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全文,共计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公布了四个板块19个学科重点支持方......

研究敦煌的学者,为何不在西部在北京?

“研究敦煌、青藏高原、祁连山的学者,主要不是在西部,而是在北京。”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王鉴指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西部高校......

高校学科专业迈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日前,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推动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

首批95家|安徽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和培育名单

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首批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认定和培育名单,拟认定48家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名单和拟培育47家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名单。根据《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实施......

教育部等五部门:将优化调整高校两成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日前,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