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28 17:23 原文链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蝴蝶也是“转基因”

  来自法国巴伦西亚大学和图伦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来自于寄生蜂的基因存在于许多种蝴蝶的基因组中。这些基因通过一种寄生蜂相关的病毒,从而水平转移到这些蝴蝶的基因组中。似乎这些来自寄生蜂的基因已经被蝴蝶基因组“驯化”,并可能被用来发挥作用,来保护蝴蝶抵抗他致病病毒。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Genetics》上。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蝴蝶(包括大红斑蝶),都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自然产生的转基因生物(GMO)。这一新奇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可能存在着因为基因的水平转移而产生转基因生物。这种水平的基因转移可能突破生殖隔离,而借助第三种生物(如寄生蜂病毒)或者不借助第三种生物,而完成亲缘关系遥远的两种物种间的基因转移。这无疑再次拓宽了人们对于昆虫的认识。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展示了其无限的想象力。

  为了繁育后代,绒茧蜂将自己的卵产在多种蝴蝶的幼虫(毛毛虫)体内,与此同时还会注入一种昆虫病毒(茧蜂病毒),来规避毛毛虫的免疫反应,保证产的卵不会被毛毛虫的免疫系统当做外来物而清除掉。病毒能够整合到寄生毛毛虫基因组,进而控制毛毛虫的发育,使绒茧蜂的幼虫在寄主毛毛虫体内顺利长大。

  科研人员们在一些蝴蝶和蛾子基因组内都检测到了病毒基因的存在。这些基因被认为能够帮助蝴蝶和蛾子来抵御一些病毒,似乎这些基因都被很好地驯化了。而这些被驯化的基因,并不只限于病毒基因组,还有一些可能起源于寄生蜂。考虑到自然界存在着大量寄生蜂的种类,而且针对这些寄生蜂的病毒也有很多种类,因此科学家认为,这种从蜂类到蝶类(或蛾类)的水平基因转移可能是相当常见和多样化的。

  英国瑞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Louise Johnson博士是这样评论这个研究的,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病毒可以在物种之间移动宿主的基因。其实,我们也使用病毒的这种特性,来当做转基因技术。而且我们也知道,动物可能会从它们的寄生虫那获得某些基因。而在这个研究中,这种“三步走”的基因洗牌,则是一个特别清、聪明的例子:寄生蜂使用病毒来攻击蝴蝶,但这些病毒也允许蝴蝶获得来自寄生蜂的基因。很明显,这些被“窃取的基因”对于蝴蝶是有益的,所以自然发生的基因转移帮助蝴蝶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从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进化的生物学家,它也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这说明了进化充满了神奇,还有很多未知等待解答。”

  实际上,物种间基因转移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发现了。今年四月份的一项研究指出,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种类的木薯(在国内不同地区又称甜薯、苕、番薯、红薯、山药等等),其基因组都携带了某种细菌(土壤农杆菌)的基因成分。而这种细菌,则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常被作为转基因工程的载体(参考来源: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Sweet potato naturally 'genetically modified')。

  这个研究以及以前的研究都表明了,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在自然界中发生的频率似乎并不低。如蝴蝶的例子,在进化历史中,如果一个被转移基因对于动物或植物的生存有益,那么它通常是会保留在动物或者植物基因组中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通量基因组分析的完成,可能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被发现。这些基因转移的研究都说明,“自然”的转基因生物的出现,或者换句话说,生物体携带的来自其他物种的基因,可能就是非常自然、非常频繁发生的。

  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时常会争辩说,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是“非自然的”,因此违背了“伦理原则”。但是这项新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争论似乎显得很无力,因为大自然中已经发生了“自然的”转基因生物。这应该要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自然界的“转基因”会发生,然后是为什么会持续存在?似乎这些“自然的”转基因生物获得了某些优势,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在实验室中的转基因技术却面对质疑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人工的”转基技术因应该何去何从呢?

相关文章

一名患儿在临床试验中死亡,辉瑞DMD基因疗法再遇挫

·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在2期临床试验中去世,死于心脏骤停。这是辉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疗药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死亡事件。当地时间2024年5月......

Immunity|I型干扰素是慢性病毒感染中记忆性B细胞被破坏的关键因素

记忆性B细胞(MemoryBcells,MBCs)能够对感染性疾病提供长效的免疫保护,然而,HIV、丙型肝炎和巨细胞病毒等慢性病毒感染会破坏MBC的发育和抗体的产生[1],导致不完全和无效的免疫保护。......

疫情突起超2200人死亡多国紧急预警

一轮凶猛疫情肆虐多国。据央视新闻,巴西卫生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巴西2024年登革热疑似及确诊病例上升至4270624例,死亡病例2197例,另有2276名死亡病例待核查。另据西班牙媒体《20分钟》报道......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