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14 14:44 原文链接: 供不应求中国努力走出青蒿素人工合成窘境

   中国面临全球青蒿素原料供应压力,而位居世界前列的人工合成技术又难以工业化。为摆脱“原料供应国”的被动地位,中国科学家正在努力——

  ■本报记者 倪思洁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原创新药青蒿素戴上了光环。但这个被国人自豪地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也给中国带来了些许压力与困窘。

  据报道,在全球青蒿素大宗公立采购市场上,50%的份额已被异军突起的印度仿制药集团抢走,欧洲制药集团的市场份额迅速退守到不足30%,中国则缩减至5%以下。与此同时,中国却是全球青蒿素生产原料的最大供应国。

  一边,中国面临的青蒿素供应需求压力长期存在;另一边,市场份额日益缩减,而人工合成青蒿素工业化的路子又走不通。窘境之下,一批中国科学家正在探索可工业化的人工合成方法,希望找到一条让中国不只是“原料供应国”的新路。

  青蒿原料供不应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5亿~5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此死亡,每天有3000名儿童因患疟疾失去生命。

  然而,青蒿素抗疟药供不应求。“每年,青蒿素的国际市场使用量在180吨左右。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需要的人得不到这个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万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青蒿素的生产依赖于植物提取,且来源主要依赖中国。“国际上70%的青蒿素原料来自中国。”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罗三中告诉记者。 黄花蒿作为青蒿素的生产原料,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黄花蒿种植的地区不一样,青蒿素含量也会不同。重庆、湖南、贵州的武陵山区种出的黄花蒿,叶片里的青蒿素含量相对更高。我国重庆酉阳甚至享有“世界青蒿之乡”的美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也是全球高含量青蒿素的富集区,平均青蒿素含量高达8‰。

  不过,依赖植物提取的生产方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原料供应压力,也使青蒿素的市场稳定性较差。

  “市场波动和气候变化与黄花蒿价格都有密切关系。如果黄花蒿贵的话,第二年种的人会比较多。种多了以后,黄花蒿便宜了,就又没人种了,于是价格又开始提高。如果疟疾大暴发,就会出现供应不及的情况。”张万斌说。

  人工合成困窘

  相较于植物提取,科学家想到了依靠人工化学方法合成青蒿素,让青蒿素的生产不再依赖于一年一茬的黄花蒿,以保证稳定供应。然而,这种想法至今未能完全实现。

  罗三中介绍说,目前人工合成青蒿素主要有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两种方法。国际上现在非常关注青蒿素的生物发酵生产,盖茨基金会还曾专门支持了这方面研究。但是,生物发酵面临的问题是,它只能生产出青蒿酸,从青蒿酸到青蒿素最后几步的生产仍存在挑战。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化学合成方法制造青蒿素。1984年年初,中科院院士周维善带领科研人员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遗憾的是,该成果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而这也是此后几乎所有青蒿素人工合成面临的窘境。

  可以说,人工合成之困,在于工业化;工业化之难,在于成本。“到目前为止,已有的合成方法大部分实现不了工业化,而原因是合成路线中使用的化学试剂比较贵,或合成效率比较低。”张万斌说。

  在全球范围内,能实现人工合成青蒿素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只有法国赛诺菲公司。“该公司建立了一条小型生产线。由于比黄花蒿植物提取方法成本高,其目的仅是为了平衡和稳定市场,对植物提取进行补充,而非取代植物提取方法来生产青蒿素。”张万斌说。

  最接近工业化的研究

  曾有报道称,赛诺菲公司利用美国授权的酵母工程菌发酵生产青蒿酸,2012年年底已生产出39吨,转化为青蒿素后相当于4000万份抗疟药。然而,将青蒿酸“转化为青蒿素抗疟药”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杏祥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青蒿素是一个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罕见的过氧以内型方式固定在两个四级碳上而成‘桥’。显然,这一奇特结构的全合成是极具挑战性的。”

  张万斌表示,构建过氧链的过程需要产生单线态氧,但大部分技术是通过催化剂加光照的办法产生单线态氧。如果光弱或是照不进去,就产生不了高浓度的单线态氧,反应速率便会降低。赛诺菲公司让反应液通过一个管,然后用光照这个玻璃管,尽管提高了反应效率,但也增加了成本。

  从2005年开始,张万斌带领团队将青蒿酸还原后得到二氢青蒿酸,再使用自主开发的一种特定催化剂,让二氢青蒿酸经一个无须光照的常规反应装置,方便高效地得到过氧化二氢青蒿酸。然后,经氧化重排等化学反应,高收率地得到青蒿素。历时7年,2012年7月,他们研发出一种不需要使用光照的化学合成方法,将青蒿素的合成效率提高到60%。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将青蒿素的规模化生产变成现实。”中科院院士林国强评价说。

  2012年至今的3年里,张万斌等人正在努力将这一技术推向工业化。“我们已做到30升(公斤)级的放大实验,还比较顺利。目前正准备做300升的放大试验,争取早日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合成规模化生产,使青蒿素的低成本稳定供应变为现实。”张万斌说。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

将二氧化碳人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变废为宝”,是科技界持续攻关的重要领域。我国科学家此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科普:点击化学,如乐高玩具般结合分子构建模块

用人工方法合成天然分子是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复杂分子的构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步骤,不仅生成不必要的副产物,还增加提纯难度,使得药物分子的生产过程既耗时又昂贵。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

屠呦呦:她以身试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问世50年来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的正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她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

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铅白化妆品

爱美之心,既人皆有之,亦自古有之。古人追求美白效果的铅白化妆品,早期主要使用天然白铅矿,但铅白最早于何时、何处实现人工合成,此前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也颇受关注。中国学者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考古研究澄清了这......

我国科学家发现黄花蒿首个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

疟疾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黄花蒿是全球普遍使用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主要天然资源,保障全球优质廉价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对于全球疟疾防控有重要价值。但黄花蒿基因组杂合度和重复度很高,致使高质量的黄花蒿基......

屠呦呦:愿青蒿素的故事一直写下去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它的好处。自己一辈子想的,就是老老实实把科研做好,把课题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做得更深入,开发出更多药物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

150年历史告诉你,基础科学如何推动人类进步

90年前,当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一种新粒子时,他一定想不到,90年后的人们,会受益于他的发现,用上核能发电。202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相关活动将由联合国教科......

盖茨基金会:中国抗疟经验有很强适应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8054.shtm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4月26日则是中国的“全国疟疾日&rdq......

为全球抗疟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48.shtm新华社内罗毕4月25日电题:为全球抗疟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新华社记者朱绍斌4月25日是......

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屠呦呦仍牵挂?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41.shtm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题:探访屠呦呦工作室:青蒿素问世50周年,为何她仍牵挂?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