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1 11:33 原文链接: 物理所室温钠离子电池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大规模储能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智能电网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与其它储能技术相比,室温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能量转换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等诸多优势。寻找成本低廉且性能优异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是实现钠离子储能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目前关于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报道已经很多,但大都含过渡金属Ni或Co元素,而Ni和Co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广泛使用的元素,用到钠离子电池中其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所以Ni和Co不是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元素;而且这些材料在空气中不稳定,易吸水或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无疑会增加材料的生产、运输及储存成本,而且会对电池性能带来影响。因此,要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就必须发展能够替代Ni或Co的电化学活性元素及稳定的新型电极材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清洁能源实验室E01课题组博士生徐淑银、研究员胡勇胜等另辟蹊径,发现过渡金属Cu 元素在钠离子电池层状材料中可以实现Cu3+/Cu2+氧化还原电对的可逆转变。首先,他们设计和制备了P2相层状氧化物材料Na0.68[Cu0.34Mn0.66]O2和Na0.68[Cu0.34Mn0.50Ti0.16]O2(氧化物中Cu是2+, Mn和Ti都是4+),作为正极材料中能实现可逆的脱嵌钠离子,对应的储钠电位在3.2 V vs. Na+/Na以上,这是首次在二次电池中真正实现Cu3+/Cu2+氧化还原电对的可逆转变,并且表现出非常小的电化学极化,作为此领域研究的国内外最新突破,此重要研究结果优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Chinese Physics B, 2014, 23, 118202。这对于设计和发展室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基于此,他们又设计了一系列更具有实用化前景的含铜、铁、锰元素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P2-Na7/9[Cu2/9Fe1/9Mn2/3]O2和O3-Na0.90[Cu0.22Fe0.30Mn0.48]O2。

  博士生李云明、研究员胡勇胜等利用成本更加低廉的过渡金属Fe元素替换部分Cu元素,得到了电化学性能优异的P2-Na7/9[Cu2/9Fe1/9Mn2/3]O2材料,其在2.5-4.2 V的电压范围内可逆储钠容量达90 mAh g-1;该材料的最大优点是在电化学脱嵌钠过程中其结构保持P2相不变,而且体积变化只有1.3%左右。充放电过程中,小的体积变化有利于实现长的循环性能(请参考Advanced Science, 2015, 2, 1500031, doi: 10.1002/advs201500031)。

  进一步,博士生穆林沁、研究员胡勇胜等又设计了一系列含Cu的O3相层状氧化物材料,其通式可以写为Naa[Cu1-x-y-z-dFexMnyTizDd]O2 (D: dopant, e.g., Li, Mg, Al, etc., 0 < x < 1, 0 < y < 1, 0 ≤ z < 1, 0 ≤ d < 1,0.6 < a ≤ 1) ,实现了Cu2+/Cu3+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O3-Na0.90[Cu0.22Fe0.30Mn0.48]O2 正极材料可以实现0.4个钠离子的可逆脱嵌,可逆容量达到100 mAh/g。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在空气中稳定的O3相层状氧化物材料;且循环性能优异,1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7%。使用该材料作为正极、硬碳作为负极组装的钠离子全电池具有210 Wh/kg 的能量密度(基于正负极活性物质质量计算得到)、90%的能量转换效率、优异的倍率性能(6C充放电,容量保持率74%)和循环性能。基于此,该研究组已开发出了一款2Ah的软包钠离子电池,经过进一步优化后实际能量密度可达100Wh/kg。这为后续实现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室温钠离子储能电池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hinese Physics B, 2015, 24, 038202 和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 6928-6933。

  该系列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科技部“863”创新团队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

相关文章

过程工程所发现提高钠离子电池材料稳定性新策略

普鲁士白因其成本低、理论能量密度高已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能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近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绿色化工研究部研究员赵君梅团队与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合作,提出在室温下利用硼化钴包覆菱形相普鲁士白正极材......

研究人员揭示钠离子电池正极工作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军虎团队与研究员李先锋、副研究员郑琼团队,法国蒙彼利埃大学MoulayTaharSougrati博士合作,通过原位穆斯堡尔谱技术揭示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

原位穆斯堡尔谱技术揭示钠离子电池正极工作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穆斯堡尔谱研究组(DNL2005组)王军虎研究员团队与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郑琼副研究员团队,法国蒙彼利埃大学MoulayTaharSougr......

钠离子电池行业专题:多方发力,趋势已成

钠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完美替补?钠离子电池具备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条件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同:属摇椅式二次电池,充电时钠离子从正极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后在负极嵌入,放电时则相反运动。钠源:氢氧化钠、......

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钠电池从0到1征程开启

1.从本质上看,钠离子电池具备性能和成本优势,适用于储能、A00、两轮车等场景。性能方面,钠离子电池具备更优的安全性、放电性和工作温度区间。成本方面,由于钠资源储备丰富,正极上游材料价格低廉且稳定,以......

低碳储能!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2年7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王久林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本征安全金属硫基储能电池的研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上海顺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处长刘嘉、......

大连化物所钠离子电池超高面载量电极获进展

钠离子电池具有原材料丰富、易得,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中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钠离子具有较大的相对原子质量及粒子半径,钠离子电池较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偏......

颜宁团队首次解析被发现20多年的钠离子通道蛋白

NaChBac是第一个被表征为电压门控的Na+(Nav)通道,已经成为研究Nav通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原核原型。在近二十年前发现的NaChBac的结构尚未确定。2020年6月8日,颜宁团队在PNAS在线......

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副研究员郑琼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ACSEn......

上海硅酸盐所:制备出新型负极材料可存储钠离子

随着二次电池市场的大规模增长和锂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们开始寻求锂电池的替代品。由于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布广泛,钠离子电池逐渐成为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Na/Na+的标准电势-2.71V与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