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 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五位完成人按获奖顺序依次为潘建伟院士、彭承志教授、陈宇翱教授、陆朝阳教 授、陈增兵教授。其中潘建伟、彭承志、陈增兵三位为“70后”,陈宇翱和陆朝阳为“80后”。

  与以往的很多国 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相比,该团队在顶级论文数量和国际影响力上都更为出类拔萃,其成果3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Physical Society)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The Top Physics Storiesof the year),2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最近被英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world网站评选为2015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第一名(Breakthroughof the Year)。

  这次潘建伟院士团队获奖的项目名称为“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就是潘建伟 院士2012年在《现代物理评论》(Reviewof Modern Physics)杂志上发表的论文“Multiphoton entanglement andinterferometry”的译名[1]。《现代物理评论》为物理学领域最顶级的综述杂志,仅向各个领域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约稿来介绍该领域最 新进展。潘院士这篇综述也是中国科学家发表在该刊物的第一篇实验论文。

  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多个方向上,潘 建伟团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而“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作为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贯穿始终。“多光子纠缠”顾名思义就是让多个光子产生纠缠。这 是利用光子做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计算的必要前提。

          ------

  量子力学中“纠缠”指的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 加态,可以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ΦA=a|0>A+b|1>A。另一个粒子B也处于叠加态:ΦB=c|0> B+d|1>B。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例如:ΦAB=ad|0>A|1> B+bc|1>A|0>B,就是一个纠缠态: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 定处于0态。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纠缠态都可以存在,因此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 称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并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因为违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但是后来一次次实验都证实量子力学是对的,非定域的量子纠缠可 以存在,定域性原理必须舍弃。

  随着量子信息学的诞生,量子纠缠成为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核心。最新的研究标 明,微观的量子纠缠和宏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至是时间之箭的起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针对量子信息处理尤其是光量子计算的需求,纠缠的光子数自然是越多越好。在实验上,光子纠缠需要对 光子源产生的光子通过各种光学干涉的方法来获取,这就是“多光子纠缠”和“多光子干涉度量学”成为一个整体课题的原因。产生纠缠的光子数越多,干涉和测量 的系统也就越复杂,实验难度也就越大。

  如图1,一个紫外光脉冲照射BBO晶体可以有一定概率产生一对光子(o 和e),通过在偏振分束器(PBS)上的一次干涉,o光子和e光子都可以形成水平偏振H和竖直偏振V的叠加态,于是o光子和e光子就形成了一个纠缠 态|HH>+|VV>(即o光子是H偏振时,e光子一定也是H偏振,反之o光子是V偏振时,e光子一定也是V偏 振)。

  图1,双光子干涉和纠缠产生的光路示意图(图片来自文献[2])

  把 双光子干涉产生纠缠的方法层层累加,扩展到更多的光子,就可以形成更多光子的纠缠。潘建伟团队从2004年开始,一直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的世界纪录。 2004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5光子纠缠[3],2007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6光子纠缠[4],2012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8光子纠缠[2], 并且保持该记录至今。

  图2是实现8光子纠缠的光路简图。由于光子产生和光学干涉测量的概率都是随着光子数指数 上升,所以每增加一个纠缠光子,光学干涉系统就要复杂一倍,纠缠的产生难度也会随着光子数指数上升。该团队通过一个个在国际上原创的多光子干涉测量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实验困难,才能够多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并将记录定格为8个。

  该团队以多光子纠缠 技术为基础,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世界首个百公里级的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5],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光量子Shor算法 [6]和拓扑量子纠错[7]。

  图2 潘建伟团队实现8光子纠缠的光路示意图(图片来自文献[2])

  “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 等奖实至名归,但这仅仅是潘建伟院士团队的一部分工作。

  2016年,该团队承担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 卫星”将发射升空,将实现世界首个星地间的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同时,源于该团队技术的世界首个量子保密通信主干网络“京沪干线”也即将建 成。

  在量子计算领域,该团队和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在保持光量子计算 世界领先地位的同时,将大力推动我国量子计算整体研究水平。有理由期待潘建伟院士的团队在未来会带给中国和全世界更多的惊喜。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纠缠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等,将里德堡相互作用与高效单光子接口技术相结合,首次成功制备基于里德堡超原子的多光子纠缠,为单向量子中继等应用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

多光子共振激发诱导里德堡态的普适机制

里德堡态是指原子或分子中某个电子被激发到高能量轨道的一种状态。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里德堡态原子或分子具有一些独特性质:它们对于磁场或碰撞等外界影响极端敏感,很容易与微波辐射发生作用,因此在光学物理等领域......

多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小乳化液滴的发展

AppliedSciences报道,日本福井大学工学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人员使用多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开发了一种用于测量水包油(O/W)乳液中的小油滴的系统。在本研究中,使用内径为15μm的......

为何“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五位完......

为何“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日,潘建伟院士带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五位完......

《现代物理评论》首次发表中国学者实验综述论文

5月12日,美国物理学会综述性期刊《现代物理评论》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增兵、陆朝阳应邀撰写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长篇综述论文。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该......

科学家首次将老鼠内脏器官做成三维立体模型

耶鲁大学工程师首次创造出完整的老鼠内脏器官3D模型。这些3D模型多种多样,十分逼真。这些3D模型就相当于可随意被操纵的虚拟3D活组织检查,但荧光显微法可以使这些3D组织在被显微镜拍摄后仍然保持完整性。......

6甲基吲哚的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分析

摘要获得了62甲基吲哚的单色共振多光子电离和双色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发现了在电子激发态的较强的CH3的转动谱线。根据理论计算对观察到的激发态光谱进行了标识,确定了更准确的电离能为60967±5c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