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01 14:16 原文链接: “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体系”启动

   当前,在原发性脑瘤中,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已位居首位。据统计,脑胶质瘤已成为除胰腺癌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将脑胶质瘤称为新“癌王”。然而,由于该病的治疗异常困难,可用药物也寥寥无几,因此,众多患者只能无望地在生死线边缘挣扎。

  日前,“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体系”中国项目启动,这一创新性的实验法,将使我国脑胶质瘤诊疗获得突破,患者也有望在国际平台获得治疗。

  治疗脑胶质瘤不能依靠单一方式

  流行病学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数据显示,脑胶质瘤的年发病率约为5/10万人口,每年新诊断病例超过14000例,男性多于女性,且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我国,每年新发脑胶质瘤患者有70000例,其中约35000例均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北京世纪坛医院脑胶质瘤科主任李文斌介绍,该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高致残、高死亡率等特点,且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李文斌指出,近十年来,尽管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及治疗取得诸多进展,但由于病因不明确,缺乏根治手段,可用药物太少等因素,患者预后仍没有很大改善。据了解,脑胶质瘤的高增殖和侵袭行为是治疗难点。而呈树根状生长的瘤体,往往沿脑组织间隙或神经纤维向深部浸润,且无明显边界。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手术为首要治疗方法。但由于显微手术只能做到肉眼切除,所以很难做到彻底清除。加之脑胶质瘤常常生长在大脑的重要功能区,或与大血管密切相连,手术风险高,治疗效果不佳。放疗的副反应及化疗的毒性反应、多耐药性目前尚无法解决,因此,单纯用任何一种方法均不能根治。

  此外,李文斌坦言,即使国外有了好的新药问世,我国引进也需要一系列审批流程,时间会很长。但很多患者的病情根本不能耽误,亟须有种方式,让他们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治疗。

  适应性临床试验法有望获得新突破

  日前,“全球脑胶质瘤适应性临床创新试验体系”中国项目在北京启动,这是一个横跨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国际平台,由全球40多家癌症中心、大学及研究机构组成,涵盖各领域的150多名世界顶级医生及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脑胶质瘤新药和新疗法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据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江涛介绍,该平台采用“适应性临床试验法”,可根据患者的生物标记物进行分组治疗,从中了解到何种治疗方案针对哪一类患者有效,由此再将成功的试验结果应用到下一位患者身上。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将在平台内获得分享和推广。江涛表示,此举是对新药和新疗法临床试验方法的革命性创新,不但能为新药开发节约大量时间与成本,使脑胶质瘤的治疗获得新突破,还有望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可复制,同时能应用于治疗其他罕见病的适应性临床试验科研体系。

  据悉,目前我国7所三甲医院已加入该平台,分别为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预计在今年6月启动第一批中国患者试验项目,脑胶质瘤患者可在以上7家医院进行申请,符合条件者有可能通过该平台,获得最前沿的免费医治。

  经常头痛、呕吐切勿置之不理

  “脑胶质瘤治疗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现得太晚。”李文斌强调,由于脑胶质瘤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所以早期不易发现。但随着肿瘤不断增大,患者会因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复视等症状;还有些患者会因脑组织受到肿瘤压迫、浸润、破坏等,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出现失语、吞咽障碍、运动感觉障碍、肢体不协调等表现;也有部分患者以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起病。

  李文斌说,头痛、呕吐是脑胶质瘤比较常见的症状,临床中有些患者出现了症状,但却不当回事,自行服用止痛药。直到病情加重,甚至昏迷后才被送到医院。但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医生也束手无策。因此,如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呕吐、性格改变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此外,长时间暴露于高剂量辐射中,是罹患肿瘤的高位因素。李文斌提醒广大公众,应尽量远离辐射,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特别是很多人在晚上睡觉时,常把开着的手机放在枕边或枕头下面,这个习惯特别不好,最好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些的地方。

相关文章

深圳先进院等开发首个脑胶质瘤数字病理整合诊断AI模型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志成团队,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李文才团队与神经外科主任刘献志、闫东明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主任滕梁红团......

新人工智能模型“CELLO2”可预测脑胶质瘤治疗效果

近日,由香港科技大学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发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可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进程和结果,将为改善病人管理策略和实施精准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据悉,香......

科学家发现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新途径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大脑的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胆固醇摄取的代谢重编程,是包括高级别脑胶质瘤(HGG)在内的肿瘤细胞保持快速生长的一种方式,因此,LDL受体......

新疗法利用患者的血细胞来对抗肿瘤

适应性细胞疗法(ACT)已成为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免疫疗法形式。通过利用来自患者自身肿瘤的免疫细胞,这种疗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可能避免放射治疗和有毒化疗药物的需要。这些......

上海药物所等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

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研究获新进展

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研究山东大学供图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宏团队在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工程化外泌体负载磁性纳米颗粒的......

我国学者首次揭示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新机制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杂志《分子癌症》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

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颅内植入式可降解微针贴片研制成功

围绕以脑胶质瘤为代表的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中对颅内植入式医疗器械的迫切需求,我国科学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基于蚕丝蛋白的异质、异构、可降解微针贴片,相关成果于近日以题为“SilkMicroneedlePa......

研究为鱼类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进贤课题组在MolecularBiologyandEvolution上,在线发表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鱼类快速适应......

医科院张金兰:基于UHPLCQTOFMS的酸性鞘糖脂代谢研究

本期推荐的是发表在JournalofAnalysisandTesting2020年第3期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团队原创论文“基于UHPLC-Q-TOF-MS的脑胶质瘤大鼠中酸性鞘糖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