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14 10:55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家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钥匙”

  被子植物的花粉在空气中传播时如何“标同伐异”?中国科学家找到一把“钥匙”,首次分离到花粉管识别雌性吸引信号的受体蛋白复合体,并揭示了信号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杨维才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完成这项研究,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科学家们发现,被子植物不具备动物精子的游动能力,胚囊会分泌信号分子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花粉管将精子细胞运送到胚囊里,然后和包裹在胚囊里的卵细胞结合。

  该研究组2月13日告诉记者,在对拟南芥的研究中,通过反向遗传学手段,在花粉管中筛选到了两个膜表面受体蛋白激酶。拟南芥的基因组较小,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绝佳材料。

  研究者称,一系列的生化和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受体蛋白激酶共同接受胚囊的信号,启动花粉管的定向生长。研究组还通过转基因手段,把其中一个信号受体导入另一种植物芥菜中,再与拟南芥进行杂交实验,转基因芥菜的花粉管识别拟南芥胚囊的效率大大提升。

  该项成果被评价为“植物生殖领域的重大突破”。据介绍,杂交育种是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但因雌雄配子体的识别而受到限制。新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建立了利用生殖关键基因打破生殖隔离的方法,为克服杂交育种中杂交不亲和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植物性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自交综合征发育研究获进展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assu......

科学家在宁夏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踪迹

被子植物对我们人类来说很重要,解开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也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的难题。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远早于早白垩世,科学家也在侏罗纪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化石,但是被子植......

西藏兰科名录新增54属、329种!

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具多样性的科之一,全球已记载30000余种,中国目前已记载181属1708种。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其东南部与南部因复杂的地质地理和气候条件,兰科植物极为丰富。但过去受交通等客观条件制......

国外发现新的早白垩纪被子植物化石

由葡萄牙、丹麦、美国等国家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日在葡萄牙托雷斯韦德拉什地区发现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群。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已知被子植物共约有3......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在黍子的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多倍化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反复发生,呈现出多倍体化-二倍体化的循环模式,所有被子植物至少经历了一次多倍化事件。多倍体形成之后,通常会迅速进入二倍体化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二倍体。多倍化后的基因组休克和二倍化可......

研究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果实化石

被子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植物群之一。离开被子植物,人们便无法生存。被子植物的来源和历史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重点,而厘清相关问题,离不开化石证据。这解释了为什么古植物学家在努力寻找历史上的第一朵花。......

我国科学家揭示被子植物防止多精受精分子机制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教授团队揭示了模式植物拟南芥通过小肽信号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防止多精受精的分子机制,即揭示了为什么每个胚珠只有一根花粉管进入并受精的原因。......

中国学者运用Bionano光谱分析研究此类植物

被子植物分为四大核心分支,即ANA被子植物基部类群、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马兜铃属(Aristolochia)是木兰类植物,该属的植物具有极强欺骗性的“诱捕—囚禁—释放”传粉系统,独特......

裸子植物物种多样化和表型进化研究新进展

确定生命之树中物种多样性和表型差异产生的主要的内部与外部驱动力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挑战之一。对于绿色植物,全基因组复制(WGD,或多倍化)是重要的进化驱动力,但WGD是否能与响应气候变化和新生态机遇的适......

被子植物的起源研究取得进展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