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19 10:57 原文链接: “地理孤岛”变身“科学天堂”

  1959年,我国植物学界先驱蔡希陶先生远赴西双版纳勐仑镇,带领一批“科学鲁滨逊”,在罗梭江环绕的荒岛上披荆斩棘,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

  如今,集科学研究、物种保护、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版纳植物园虽然已经被评为“五星级风景区”,但这里地处中缅边境,距离昆明市600公里,至今不通火车,交通、医疗、生活都不方便;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人长期两地分居,过着一家两地甚至三地的生活。

  在人们日益珍视生活质量和亲人陪伴的今天,有着各种“不便”的版纳植物园能否引来人才、留住人才?

  前不久,记者到此采访后便打消了疑虑。这里不仅汇聚了从北上广等大城市慕名而来的青年才俊,还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十位科研人员。大家安心科研、用心工作,乐在其中。

  这座“地理孤岛”,是如何成为“科学天堂”的?

  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回答:“我想主要是因为这里独特的创新文化和科研环境吧。”

  “减法加法”一起做,软环境更软、硬环境更硬,让科研人员安居乐业

  “我在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而在之前的单位从来没待满过3年。”记者在版纳植物园最先接触到的,是科学传播与培训部副部长王西敏博士。祖籍浙江的他来自上海,和很多同事一样,他目前也是两地分居,妻子陪孩子待在上海。

  “在这里工作的确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王西敏说,比如找对象、医疗、孩子教育、两地分居等。“但像我一样,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留下,因为大家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地方。”

  “在这儿你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告诉记者,“我喜欢的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环境教育,而版纳植物园为我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方面,园领导为我们配备了充足的人员和经费,使我们能紧跟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步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和培训,同时,这里拥有一支国际化的科研队伍,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坚强后盾。”

  据介绍,目前版纳植物园有150多位中青年为主的科研人员,包括10余位国外学者。过去5年,版纳植物园新引进员工120多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博士,有博士学位的员工从原来的30个增加到100多个。

  “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陈进坦言,“我们的做法是‘减法加法’一起做,努力创造让大家潜心科研的工作环境。”

  在科研上做“减法”——

  工资固定,不跟工作业绩挂钩。与绝大多数院所实行的“三元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工作绩效)不同,版纳植物园按照学术职称和承担的岗位,一次拟定工资额,博士每年12万元、副研究员15万元、研究员20万到25万元。如此一来,工资待遇就与科研经费没有任何关系,科研人员能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不用为了生计到处申请课题。

  考核简化,实行长周期评估。版纳植物园的科研考核每4年才搞1次,由国内外同行“打分”。这样科研人员就不用年年填表、汇报,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也能够“放长线钓大鱼”。

  “对科研人员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陈进说,“许多新来的人反映,在版纳植物园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你只管做好自己的科研就行。”

  在生活环境上做“加法”——

  据版纳植物园党委书记李宏伟介绍,园里盖了100栋设施齐全的青年公寓,让居者有其屋;新建了幼儿园,让孩子就近入园;免费开通到景洪和昆明的班车,新建各种运动设施……“总之,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让科研队伍保持鲜活

  在版纳植物园的办公室、食堂,不时可见各种肤色的国外学者。国际知名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学专家理查德·科莱特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2年来的,之前在泰国清迈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处工作了30多年。”又高又瘦的理查德·科莱特博士面带微笑,“我太太在泰国,儿子在伦敦,虽然有时候思念亲人,但我很享受在这里的工作。”

  据理查德介绍,他的团队目前有15人,来自5个国家。他的时间一半用来指导学生,一半用于自己的科研,两方面进展都很让人满意。“版纳植物园是一个很独特的科学岛,汇聚了充满活力、天赋很高的科研人员。能在这里工作,我很开心。”

  据介绍,目前版纳植物园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科研人员和留学生。

  版纳植物园固定在每周二下午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外的学术“大牛”分享他们的经验心得。加上不定期的学术报告会,每年到访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有400多位。

  “除了这些,我们还经常举办青年学术论坛和午餐交流会。”晚上9点多,记者采访了正在办公室加班的王刚。他祖籍安徽,2013年博士毕业后就留下工作,目前孩子由岳父母照看。“我感觉版纳植物园是一个特别适合青年人发展的地方,尤其是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同行交流,除了可以开阔视野、激发灵感,还能让你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情。”他举例说,不久前英国自然博物馆的哈拉尔德·施耐德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听完报告后交流得非常充分。“之前我一直有几个问题搞不明白,和他聊了以后豁然开朗。”

  据王刚介绍,除了“引进来”,版纳植物园还组织青年学者“走出去”,过去3年有50多人出国学习。

  版纳植物园为何如此重视国际化?“科学研究离不开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陈进说,“迥异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差异化的思维方式和各学科的交叉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使我们的科研队伍保持鲜活。”

  有信心在“十三五”跻身全球一流植物园,凝聚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诞生一批重大的科学成果

  在介绍版纳植物园近年的工作进展时,陈进用了几张照片来展示。第一张是国际植物学界的权威杂志《植物科学进展》。在纪念达尔文250年诞辰暨英国邱园建园250周年时,该杂志出了一期专刊,回答“世界上的植物园到底对植物科学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专刊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植物园贡献了1.5篇文章,其中版纳植物园就单独贡献了1篇。

  第二张照片是2013年在新西兰举行的世界植物园大会,版纳植物园受邀作大会报告。

  第三张照片是中国植物园联盟成立大会。该联盟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国家林业局、住建部支持成立,目前联盟成员有94家植物园。联盟的秘书处就设在版纳植物园,陈进担任理事长,秘书长由副主任胡华斌担任。

  “这说明版纳植物园的学术影响,已经在国内外植物园界和国际热带生物学领域树立起来。”陈进告诉记者,目前版纳植物园正牵头推进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建设。该中心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建设覆盖东南亚各国的综合研究网络和教育平台。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我们有信心在‘十三五’进入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陈进说,“再过30年、50年,版纳植物园凝聚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诞生一批重大的科学成果,应该不是一种奢望。”

相关文章

我国蚕业科学研究领先“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我们正着手启动‘超级蚕’育种计划,希望以育种上的跨越,助推蚕桑产业实现向仲怀院士提出的‘重回经济发展主赛道’。”在实验室内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

科学家呼吁加强物种保护,防止“发现就成永别”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胡光万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KewBulletin上发表了兰科植物一个新种:雅江舌喙兰。这是该研究团队继发表中华珊瑚兰和卧龙无柱兰之后,在四川发现并正式发表的第三个兰科植物新......

薛其坤院士: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仪器是第一层次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部分“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南方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以“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与经验。他鼓励青年科学家要不畏挫折失败,坚定冲击......

近5年植物科学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

7月19日,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首届植物科学前沿学术大会在南京开幕,主题为“植物科学与生态农业”。大会开幕式现场。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许智宏指出,随着时代变化和科学发展,学......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昆明宣言》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今天通过《昆明宣言》。《宣言》承诺加快并加强制定、更新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优化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增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画卷”

这里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

中科院物理所与bilibili联合主办公众科学日

5月22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18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在北京顺利举行。这场关于物理、关于科学的大型“狂欢”,吸引了数百万公众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参与。本次公众科学日由中科院物理所与bilibili......

66人!教育部公布又一批高校重要奖项评审专家名单

11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会议专家(第二批)名单,名单公布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丁文华、丁汉、丁荣军、于广锁、王超、王福军、王璞、邓建辉、田......

巡山报告|造假、剽窃和荣誉:何谓科学研究

1先说几句题外话吧。你可能还记得,2019年12月份,中国学术界出过一个大新闻——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控学术论文造假。短时间内,他实验室发表的数十篇论文被人指出,可能存在图片......

聚焦两会|徐旭东委员:生物安全国家中心应对未知疫情

“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已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但新冠病毒必然不是侵害人类的最后一种病毒,未来完全可能发生更加严峻的未知病原体疫情。”全国两会开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