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2-22 09:41 原文链接: 当公众遇到引力波:科学的“身段”还能更低点吗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艰涩难懂的理论物理学没有预兆地高调了一把:“引力波”在朋友圈刷屏,如果你还不知道发生在13亿光年远处那两个黑洞纠缠的故事,可就真out了!

  微博、微信公号、网站、传统纸媒都在以各种形式推送着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某科普网站的相关文章阅读量几天时间就突破了200万,一夜之间,似乎只要被这“时空涟漪”波及到,人人都成了忠实的“科学迷”。

  这种盛况让做科研工作,尤其是搞基础研究的专业人士大呼意外。“虽然近几年科学新闻比以往被关注得更多,但在社会中依然不是主流。这从近年来基础学科专业招生比较困难也可以看出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科学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不论是知识储备还是职业情怀。”

  的确,对于这次“引力波”新闻,图文、漫画、视频……不论科普达人们用哪种手段进行解读,大部分读者看后的反应还是不明觉厉,看个热闹。“我们整个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资深科普作家史军,常年带学生出国进行深度科普游学,他对此感触颇深,“这可能与欧美各国的科研机构有意识地放低身段,向公众开放、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

  史军认为,这种情况与欧美国家的科研体制有关,对于没有任何实际产出而花费巨大的基础研究而言,如果想得到政府或者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将研究项目解释清楚,让公众了解。而从公众层面讲,这应该算是一种科学福利,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初二学生单乐与今年寒假可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这种科学福利!对于热爱天文、物理、太空探险的他来说,春节假期在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度过的一天,他说,太令人兴奋了!置身于真实的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阿波罗登月舱、土星5号大推力火箭之中,切身感受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宛如科幻电影、网络游戏再现。

  而最让他意犹未尽的则是进入毗邻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宇航中心研究办公区域参观,坐在当年指挥阿波罗登月的控制中心里,听工作人员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如果赶上周五,就有机会与宇航员一起午餐啦!”这一切,在国内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单乐与的参观感受参见他写的《NASA,我来啦!》)

  “与博物馆、科技馆单纯地展示科研结果和知识介绍相比,进入科研机构内部实地体验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亲临其境地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看到那些绚丽结果背后的艰苦、枯燥、烦闷乃至失败和挫折,都会对公众理解真实的科学研究有帮助。”史军说,“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深度体验、与科研人员交流会对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史军告诉记者,其实近年来在国内,这种让公众走入科研院所的活动也时有举办,只是由于次数较少,时间过于集中,许多活动还是形式感太重。“不过有一些科研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值得鼓励和借鉴。”

  每周两节的校园科普课堂、网络公开课、科普开放日、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关注人数超过10万的科普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在科普和科学传播方面的工作算是有声有色,颇引人瞩目。

  “我们所领导常说,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又是全额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学科科研院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让公众了解科研工作的意义和过程,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魏红祥如此介绍他们这样做的初衷。

  “虽然做不到像NASA那样常态化地让公众走进我们的实验室,但每年科技周期间的公众开放日,我们都会接待上千人来所里参观,每个实验室和大型实验设备前都围满了人,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高的。”魏红祥说,“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这些科研人员责无旁贷。”

  魏红祥介绍说,其实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进行科普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只是现在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科普工作很多都不计入工作考评范围,没有硬性指标,全凭大家的热心和责任。“也许从制度上保证才是解决之道。如果今后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结项验收时,都需要交一份让研究领域外的公众看懂的要旨介绍,就像欧美国家那样,那对科普工作的推动就会大很多了。”

  魏红祥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住云南大山深处贫苦家庭的高中生,因为关注了物理所公众号,而立下报考国科大、进入物理所深造的志向。“对科学的向往成为了他发奋努力的动力,而我们的工作只是让科学之光照到了那个偏远的角落。不过这再一次证明了让公众走近科学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科学》特刊4文揭示:下丘脑虽小但功能强劲

下丘脑虽然很小,但其是位于大脑深处的复杂结构,在协调各种神经元信号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神经元信号负责使身体保持稳定状态。在最新一期《科学》特刊中,四篇综述文章揭示了这一关键大脑区域对生理和行为稳态......

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

10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受到关注。10个前沿科学问题包括:如何......

用科学挑战《科学》:百位师生四年磨一剑为中国诚信正名

“为了祖国的荣誉,可以来一场复制实验。”2019年6月,《科学》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公民诚信度》的研究,中国在40个国家中排名最末。而衡量诚信的标准,只有捡到钱包后是否用电子邮件联系失主这一条。这一结......

《科学》等杂志连发21篇论文,公布史上最大的人类脑细胞图谱

12日,同时发表在《科学》《科学进展》和《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的21项研究,公布并详细解释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类脑细胞图谱。这些研究对3000多种人类脑细胞类型进行了特征分析,阐明了某些人类脑细胞与......

2024年度赴英参加传染病的生态学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和以色列美以两国科学基金会(BSF)每年在“传染病的生态学与演进()”领域联合征集合作研究与合作交流项......

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在京举行

9月24-25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智库专委会)承办的第四届智......

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圆满结束

记者从广东省科协获悉,由广东省科协主办的第四届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线上竞赛已于8月15日24时圆满结束。据统计,本届参赛总人次突破990万。线下总决赛将于今年10月在广州举行,届时现场将决出第四届广......

8位学者获2023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出现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柴继杰、周俭民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张祥雨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约725万元人民币......

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现启动2024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详细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调整事项(一)面上项目面上项目主要资助科技人员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旨在构建开放协同工作模式,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