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母细胞瘤(GBM)获得性耐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难题,大大限制其治疗效果,然而目前关于耐药性产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慧博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脑胶质瘤母细胞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新机制,为克服TMZ耐药提供了潜在途径。这项研究于2016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最新影响因子9.329)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的王慧博教授。

  Pol κ 是一种参与跨损伤DNA合成的易误修复聚合酶,在该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GBM细胞株及GBM患者原代细胞在TMZ治疗后会出现Pol κ显著上调,过表达Pol κ使那些原本对TMZ敏感的细胞产生抵抗。在体外实验和小鼠模型中抑制Pol κ,能让耐药的GBM细胞重新对TMZ敏感。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去除Pol κ会破坏同源重组(HR)介导的修复,干扰停滞复制叉的重新启动,影响ATR-Chk1信号通路的激活,延迟细胞周期的进程。在去除Pol κ的耐药GBM细胞中过表达Rad17,可以恢复细胞的HR效率,帮助细胞清除TMZ诱导的DNA断裂,导致这些细胞产生耐药。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跨损伤DNA合成通路在TMZ耐药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该通路的靶向治疗将可能成为逆转耐药的潜在手段,为提高GBM患者临床疗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科学家发现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新途径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大脑的神经胶质细胞。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胆固醇摄取的代谢重编程,是包括高级别脑胶质瘤(HGG)在内的肿瘤细胞保持快速生长的一种方式,因此,LDL受体......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新机制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由于其不良的临床结果和未经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短(约为7个月),构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GBM在生物学和病理学上具有侵袭性浸润生长、微环境免疫抑制和广泛的新生血管形......

上海药物所等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

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研究获新进展

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研究山东大学供图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刘宏团队在脑胶质瘤医工交叉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工程化外泌体负载磁性纳米颗粒的......

铁死亡立功了!患上致命脑肿瘤后,他们竟自行痊愈了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肿瘤,也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又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神经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异质性,大多表现出高度转移以及易复发等恶性肿瘤特征,而也有少数可以在完全不进行任何治疗的情......

马光辉/魏炜等开发工程化细胞外囊泡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通过交叉科学研究,提出并发展生物医学前沿新技术,是提高重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胶质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恶性的肿瘤,也被称为“癌中之王”。临床上治......

我国学者首次揭示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形成新机制

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刚团队在国际肿瘤学杂志《分子癌症》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脑胶质瘤外泌体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的新机制,阐明了环状RNA对脑胶质瘤细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双......

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颅内植入式可降解微针贴片研制成功

围绕以脑胶质瘤为代表的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中对颅内植入式医疗器械的迫切需求,我国科学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基于蚕丝蛋白的异质、异构、可降解微针贴片,相关成果于近日以题为“SilkMicroneedlePa......

千余种肿瘤分析揭示YAP/TAZ“二进制”调控规则

转录共激活因子YAP和TAZ是人实体瘤致癌驱动因素,它们能够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TEAD1-4将YAP招募至AP1复合物,作用于增强子,促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诱导肿瘤发生。而在非实体瘤、多发性骨髓......

医科院张金兰:基于UHPLCQTOFMS的酸性鞘糖脂代谢研究

本期推荐的是发表在JournalofAnalysisandTesting2020年第3期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团队原创论文“基于UHPLC-Q-TOF-MS的脑胶质瘤大鼠中酸性鞘糖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