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0 21:15 原文链接: 莫让低碳市场再“低叹”:首要任务是立法

  随着全球对地球变暖担忧的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政府一直为应对气候变化作着积极的努力,2015年12月,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庄严宣布,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解决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表示。

但聚光灯下,困境依然待解。现阶段,我国许多高耗能企业在技术路线、工艺水平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就导致了企业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上相差无几,碳排放基准值定得过高或过低,都将直接影响碳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

北京神雾集团董事局主席吴道洪建议,除即将推出的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制度、政策以及操作程序外,还应该有直接激发和鼓励广大节能、低碳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出台。

全球最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

近年来,我国在碳排放交易试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将2013-2015年定为试点阶段。截至目前,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经成为了继欧洲、广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场,各项交易数据均居全国首位 。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之下,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也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据预测,未来我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将在30亿~40亿吨/年,现货交易额最高有望达到80亿元/年,实现碳期货交易后,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将高达4000亿元。

要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加快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步伐,只有大面积地推广提高能效的颠覆性低碳创新技术。

反省过去十多年来中国节能市场的发展过程,目前温室气体减排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直接调动起从事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技术研究企业的积极性。吴道洪说,只有推动节能、低碳技术的革新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初衷。

技术之外,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能力也是碳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是能源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的标准就是绿、云和智能制造。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指出,绿指的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云指的是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制造就是全新的制造系统。

中国目前的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供给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中国目前的工业仍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期阶段,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因此制造业既需要考虑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能力,又要实现跨越;既需要考虑给当代留有发展空间,又需要考虑民生健康解决污染的现实问题。刘燕华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能全面跟风,而是要努力使安全、经济、能力三者达到平衡。

首要任务是立法

中国要实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目标,还需要高铁、电力、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工业行业各方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刘燕华认为,碳市场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立法。

2009年8月,十一届人大在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提出,要把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时隔7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仍未出台。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认识水平、制度安排和治理能力。刘燕华说,我国在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通过低碳发展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已经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进展,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范围的拓展,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和实施会有很多局限。

特别是在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改革调整,限制固有权利和增加责任制度方面阻力较大,中国正进入法治社会阶段,在跨越矛盾叠加和管理制度交叉的时期,更需要用法制的思维和手段来推动落实碳交易市场。刘燕华说。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既是为今后国家能源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型提供法律依据,也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提供保障。与会专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多个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顶层统筹和整体规划,必须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

刘燕华表示,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脉络已经很清晰,具有综合系统协调性,能够有效避免局部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难以实现;避免暂时问题的处理缺乏可持续性;避免单向问题的放大可能对整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碳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中国今后一段时间也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这一工作将对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对亚洲乃至世界气候制度安排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刘燕华认为,立法工作应提上日程。

完善碳价机制

要实现减排和发展的双路径,就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碳价机制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介绍,当前全球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用了碳定价机制,采用这一机制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碳价机制首先是把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制度安排,比如美国政府就提出在经济社会评价当中,一吨二氧化碳的社会成本依照40美元进行核算。另外,碳定价也是把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紧缺资源和生态要素管理的有效手段。何建坤说。

相关文章

新理念引领肉类产业新发展

近日,以“构建新格局迎接新挑战”为主题的华凌牛业——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以下简称“产业周”)在山东青岛举行。与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家分别从各自领域就如何构建肉类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肉类产业高质......

科学家正在创造脱碳的木质材料

致力于为各行业开发替代材料的初创公司Woodoo已经筹集了3100万美元。该公司正在制造基于木材的复合材料,以便它们能够取代玻璃、皮革和钢铁等普通材料。大约三分之二的融资金额是由克里斯-萨卡的Lowe......

中法36家企业签署18项合作协议,绿色低碳合作成亮点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谢希瑶)记者7日从商务部获悉,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双方36家企业签署制造业、绿色、新能源、创新等领域18项合作协议。商务部欧洲司司长余元堂在开......

我国CCUSEOR产业将进入快速规模化阶段

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3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我国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埋存(CCUS/CCS)技术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埋存(CCUS-......

低碳技术为主导|《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发布

2023年1月16日,《中国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2》成果发布暨圆桌论坛在线上举行。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三方......

2022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发展低碳增添绿色

俄罗斯提出新型中子吸收剂方法增强核反应堆安全可控性高温气冷堆是第四代核电堆技术,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经济性好、用途广泛等优势。高温气冷堆通过核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实现发电,能够代替传统化石能......

近五年我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6.5%

12月28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表示,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监测,推动绿色专利技术产业化,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了《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

全国首个“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指数”发布

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立银作报告(会务组供图) 城市是碳减排的主战场,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必经之路。12月29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浙大城市学院联合发布全国......

生态环境部|《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

12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的通知,包括农田系统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新型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基于关键因子调控的退化湿地储碳技术等在内的6类共3......

建筑业想低碳,先把“账”算清

“我们这次会议,要为建筑的低碳发展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意见。”11月14日,在以“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挑战与应对技术路径”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定了个目标。当前,建筑业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