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4 11:16 原文链接: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瘫痪猕猴如此恢复行走

  近日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最新研发而成的装置——可植入体内的无线大脑—脊柱接口,它让猴子在发生脊髓损伤后最短仅用6天就恢复了瘫痪下肢的运动能力。该装置采用的元件已经获批可用于人体研究,标志着人们向临床测试这种方法治疗人类半身不遂的有效性又迈进了一步。该成果发表于《自然》。

  过往研究显示,使用从参与规划并执行运动的脑区所破译的信号,有可能控制机械臂或假手的运动,包括一例病人瘫痪的手。但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恢复行走过程中复杂的腿肌激活模式和协调性,此前并未得到研究。

  瑞士洛桑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Grégoire Courtine及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合作者开发出一种大脑—脊柱接口,破译来自控制腿部运动的运动皮质区的信号,从而刺激植入在脊髓下部“热点”的电极,这些“热点”调节腿肌的屈伸。作者在两只因局部脊髓损伤而导致一条腿瘫痪的猕猴身上进行了测试,一只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在伤后一周内即恢复了瘫痪下肢的部分运动能力,包括在跑步机上和平地上,另一只经过两个星期恢复到相同水平。

  在相应的新闻观点文章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Andrew Jackson表示,考虑到近年来其他神经接口在猴子到人之间的快速转化,“我们有理由推测,在2020年之前,将能够看到大脑—脊髓界面的首次临床展示”。

  《自然—通讯》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长暂时停滞

  一项研究报告称,虽然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在增加,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率却出现了停滞。这一发现表明,陆地植被碳吸收的增强减少了人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留存比例。该成果11月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绝对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上升,但增长率会在各年间大幅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植物生长的年际差异造成的。由于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量化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不同的过程制约着植物生长,尤其是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差额,评定这一变化并非易事。

  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Trevor Keenan及同事使用实证观察和植被模型确定这些驱动因素的差额。他们表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增强了光合作用(一个二氧化碳吸收过程),但全球温度上升减缓也减弱了释放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这两种因素都意味着植物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在2002年至2014年间,大气二氧化碳的蓄积速率每年约降低了2.2%。

  作者提醒,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长率的减缓很可能是暂时的,在绝对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的条件下,植物碳储存增加也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自然—通讯》

  古格陵兰人也吃鲸

  一项研究发现,鲸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在史前格陵兰的饮食中扮演的角色比人们先前认为的更加重要。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在过去4500年间,人类曾多次迁徙到格陵兰,人们对格陵兰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对保存下来的化石记录的传统考古学分析。通过分析从古代沉积物中提取出的DNA,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Frederik Seersholm及同事发现了化石记录中的空白:这些古代沉积物最早来自公元前2000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鲸骨在这些沉积物里找到的化石中较为罕见,但DNA证据表明,在约4000年前,弓头鲸和其他大型动物,比如驯鹿和海象等对格陵兰人的生存非常重要。作者提出,考察现场缺少鲸骨或许表明鲸肉、鲸皮和鲸脂来自从其他地方找到或猎来的鲸骸。

  此前,人们认为率先大规模利用和捕猎鲸的是在公元1200—1400年迁徙到格陵兰的图勒文化,这主要是由于缺少有关适合捕鲸武器的考古证据。但研究表明,对鲸这种充足的海洋资源的利用似乎十分常见,且在早期文化中可能就已经出现了。

相关文章

全新的细胞死亡机制!《自然》子刊新发现,带来抗癌新策略

在人类与癌症的漫长斗争中,一大难点在于癌细胞总是能无视细胞死亡的规律,在机体内野蛮生长。例如,基于诱导细胞凋亡的癌症疗法已经出现,但癌细胞常常能逃避细胞凋亡,对这类疗法产生抗性、造成癌症复发。因此,科......

研究揭示单原子合金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制一氧化碳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工作......

Nature:2023年有望改进科研的七大技术

从单分子蛋白质测序到体电子显微镜,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有可能在2023年改进科学研究方式的七大技术。单分子测序曙光初现可对样本中的许多蛋白质进行测序的单分子技术可能即将问世。美国......

研究揭示单原子合金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制一氧化碳机理

近日,我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团队、电子科技大学夏川教授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单原子合金催......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取得新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可实现钢厂尾气或者化工尾气的高......

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助力碳中和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揭示了碱性膜电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覆盖度驱动的选择性变......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电解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负碳技术通过捕集、贮存和利用二氧化碳以此抵消难减排的碳排放而成为了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其中近年来快速发展、极具应用前景的二氧......

《科学》关键发现:让人痴呆让人傻,这些小东西要担责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此时此刻,我们身体中有数万亿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它们的代谢产物、种群丰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组成比例都可以改变人......

我国新发现挑战“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经典理论

1月19日,《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团队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科研团......

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在《自然》发表

2023年1月12日,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朱彦武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Long-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