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19 10:06 原文链接: 让器官“种”在芯片上

   “未来,人体器官芯片或许能够取代我们的动物实验,成为一种颇具前景的研究手段。”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对人体器官芯片这一全新领域掩饰不住自己的热情,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日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成功构建出动态三维高通量血脑屏障模型,人体器官芯片的概念应该被人们所认知了。

  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一种新药,首先要通过动物实验,之后进入临床试验,被证明是安全、有效后,才可批准上市。但毕竟动物不是人类本身,其对药物的反应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还是有差异的,这也造成了动物实验在药物筛选上的缺陷。

  为了解决这一缺陷,一种结合电子技术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器官芯片走进了生物医药领域。这种含有人体活体细胞的生物芯片,是微流控技术、细胞生物学、生物材料与干细胞技术的结合体。作为一种具有功能化的缩微组织器官类型,器官芯片专门用于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裴端卿指出,在我国这种技术尚处探索阶段,但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在人体对药物反应的评价上,与动物模型相比,其所提供的数据更加接近于人体本身。”

  在大化所利用器官芯片技术仿生构建动态三维血脑屏障模型的最新进展中,研究者利用器官芯片技术的多维网络结构与功能集成特点,构建除了动态三维血脑屏障模型,由于其具有近生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特性,可模拟体内脑生理病理微环境,为开展脑肿瘤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弥补了现有二维细胞及动物模型与人体偏差较大的不足。

  与此同时,作为2016达沃斯论坛评选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迄今国外研究者已经成功制造出了“肺芯片”“心脏芯片”“肠芯片”等。

  争论尚存

  诚然,这种人体器官的微缩模型,让人们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见证了生物机制和行为,但并非毫无争议。

  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勋看来,目前研究所并没有进行任何人体器官芯片方面的应用。他认为这是由于器官芯片只收集了人体的局部器官,并非人体本身,所以还无法取代动物实验。

  而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廖侃认为,一种药物最终能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往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过程。在日常实验中,用不同器官组织组成的器官芯片,可以加快实验速度。

  “如果在动物体内进行研究,通常需要等待动物出现症状。而用器官芯片可以让我们较快观察到细胞的变化,快速明确目标器官。”所以,廖侃认为通过器官芯片再进行动物实验更有针对性,从而降低动物使用量,使动物实验更有的放矢。“此外,许多化合物都很难获得,用器官芯片可以降低试剂的用量。”

  即使好处明显,裴端卿也不讳言,如果器官芯片有缺陷,例如均一性差,可能导致研究人员的数据分析困难。

  “器官芯片能准确反映人体生物学的局限,在生物医药研发中已经看到了越来越普及的应用。”在中科院动物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宇看来,虽然人类离再造整个器官还很遥远,但器官芯片毋庸置疑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他也强调,由于器官芯片有体外的局限性,和动物模型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类器官已先行

  目前,囿于器官芯片需要微流控等技术的跟进和发展,所以在我国要实现完全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类器官作为一种微器官,虽比器官芯片稍大,但作用和功能却是类似的。

  如今,像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早已开始了类器官的研究,据研究所“类器官模型与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组组长高栋介绍,类器官就是在体外重建一个器官,如人脑的结构、肾结构等。

  “我们从事的是培养类似肿瘤的细胞。从人体内取出一个肿瘤细胞,在体外构建一个三维模型,有三维的结构。”高栋介绍,类器官能够形成与人体类似的组织形式。“我们要尽可能维持其人体内的特征。类器官的功能比传统二维细胞器强大很多,是动物实验的有力补充。”

  据介绍,由于类器官仍然是在人造的培养皿环境中发育,所以只能最大程度地维持和体内类似的情况,缺陷是其目前还不能完全模拟包括激素以及代谢等影响人体器官功能的因素。

  “现在非常强调精准治疗,每个肿瘤病人病情都不同。如何精准,就要把肿瘤取出,培养成类器官,通过试药,发现各种敏感的药,用以指导医生。”高栋介绍,个性化治疗是类器官的一大优势。

  药物测试首先要有模型基础。高栋认为目前核心的也是战略性的是建立起源于中国癌症病人的类器官库,针对中国人进行药物筛选和个性化医疗。“这个庞大的资源库,在药物测试时作为平台,让医生去筛选,化学家也能基于此发明一些小分子。”

  在高栋看来,这种能指导医生用药,并进行分类和测序的资源库,今后医生只需通过测序,就知道病人该用什么药了。

相关文章

微流控芯片技术助力细胞外囊泡产量提高

2022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慧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TOP期刊MaterialsTodayBio上。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细胞的工程化改......

器官芯片开拓新冠感染机制研究新视角

近日,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1807组)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该团队在利用器官芯片开展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感染性疾病多指由各种常......

器官芯片解释了肠道细菌如何影响神经系统疾病

我们的大脑与消化道在许多方面紧密相连。在你紧张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胃疼,而肠道发出的饥饿信号又会让你感到烦躁。为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肠脑轴(gut-brainaxis),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

新型微流控芯片识别RNA的小片段

CRISPR/Cas技术不仅可以改变基因:根据弗莱堡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使用所谓的基因剪刀,可以更好地诊断癌症等疾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可识别RNA的小片段,从而比目前......

大连化物所发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相关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及其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发表题为《水凝胶介导的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研究》(AdvancesinHydrogelsinOr......

美国科学家打造木质胶合板微流控芯片

由桦木胶合板制成的微流控芯片已得到概念验证。激光切割机在木板上刻下沟槽,再涂覆聚合物以抵抗芯吸效应。当通过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增强用于蛋白质检测时,这种木质芯片的性能或将优于塑料材质的微流控芯片。另一......

有望减少放射治疗副作用的微流控芯片

南澳大学(UniversityofSouthAustralia)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BenjaminThierry正在与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微流控技术测试不......

ScienceAdvances|器官芯片革新胰腺癌研究

目前,胰腺癌患者确诊后五年生存率还不到9%,因此胰腺癌也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癌难治一个原因是在胰腺癌早期,癌细胞便能够从其原发部位逃逸并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然而,令人疑惑的,胰腺肿瘤组织缺乏血管,......

如何选择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芯片是用于微流控研究的装置,其中的微通道已经被模塑或图案化。形成微流控芯片的微通道被连接起来以允许流体流过不同的通道,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这些微流道网络通过进口和出口连接到外部环境。通过被......

在8小时内!识别抗生素相互作用的药物筛选微流控芯片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一支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款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药物筛选芯片,能够在8小时内识别两种抗生素的协同相互作用。该芯片可以成为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平台,用于探索抗生素相互作用的关键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