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顾勇研究组在《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中颞叶脑区的运动信号贡献于自身运动方向感知的因果证据》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实验、清醒猕猴胞外电生理记录以及微电流刺激技术,研究中颞叶皮层在猕猴进行光流模拟运动的方向辨别任务时的反应,并对该反应进行操控和干预,发现猕猴中颞叶脑区在光流刺激中能产生明显的运动信号,而且该信号可被下游脑区加权整合,并贡献于自身运动方向的辨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颞叶脑区的神经元产生的运动信号被读取的权重与该神经元所受到的周围抑制程度显著相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外周物体的状态属性不仅能够反映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能为大脑所利用,从而使我们能够分析评估自身所处的状态。感知和分析我们自身运动的状态就是大脑利用环境来估量自身的一个典型范例。当我们在世界上自由游走之时,周围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也随着运动发生连续的变化,形成一种从运动方向中心朝外周扩张的动态模式,这种动态运动模式被称为“光流”,已有多项心理物理研究的证据表明大脑可以利用整体的“光流”进行方向辨别。这似乎说明我们的大脑可以汇聚局部的空间信息并整合成整体“光流”的模式并从中提取信息,指导我们在三维空间中运动。但是关于这种处理方式的生理学证据以及背后相关的神经基础,却鲜有工作涉及。

  对于这个问题,早期的研究认为具有较大感受野的脑区如内侧上颞叶区最为适合编码如“光流”的整体视觉模式,并在内侧上颞叶区发现了该区神经元信号与方向辨别行为的因果关系,但研究生余雪菲和研究员顾勇认为构成整体“光流”的局部运动信息可能在内侧上颞叶区的上游脑区进行了初步采集编码,从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已被证明与内侧上颞叶区有投射关系的,具有相对较小感受野的中颞叶皮层。他们首先利用心理物理实验发现,人和猕猴利用光流辨别方向时均会受到局部额外的运动向量的误导,倾向于选择引入的局部运动向量的反方向。这种行为选择偏移的方向和程度可通过引入的局部向量在整体“光流”上的叠加所预测。通过在进行这种方向辨别任务的猕猴上进行胞外电生理记录,他们进一步发现,具有相对较小感受野的中颞叶皮层的神经元不但在整体光流下依然保持着对运动方向的选择性信号,而且它们的信号还会受到局部额外向量的干扰,这预示着中颞叶皮层的神经元信号很可能是编码“光流”局部信号的神经基础。为了证明这些信号是否为下游所用,研究人员接下来对中颞叶皮层的神经元进行了微电刺激并发现猕猴变得倾向于选择被刺激神经元所偏好的光流方向。更为有趣的是,猕猴行为被电刺激所偏移的程度与被刺激的神经元所受的外周抑制强度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来自于倾向于整合空间运动信号(外周兴奋/弱抑制)的中颞叶神经元的运动信号比来自于倾向于分离抽提空间运动信号(外周抑制)的中颞叶神经元的运动信号在被下游汇聚时具有更高的权重。此外,当位于中颞叶神经元感受野中的视觉信息被遮挡从而仅保留外围视觉信息时,电刺激这群“已盲”的神经元依然能够改变行为选择,这项结果进一步证明下游脑区对来自中颞叶皮层的局部信息进行了汇聚。最后,研究生侯晗构建了从中颞叶到内侧上颞叶连接的多层神经网络,并用其对汇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过程进行模拟,重构出与生理实验类似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从中颞叶到内侧上颞叶的汇聚作用。

  此项工作详细探究了大脑汇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生理基础,并能够为物体运动干扰自身运动感知等行为学现象提供神经机制上的线索。

  该研究在顾勇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余雪菲和侯晗完成。该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脑先导B类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领域重大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

新设备MiniTouch让假肢也能感触温度

感觉反馈对截肢者探索环境并与其互动非常重要。现在,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将热信息从假肢传递给截肢者的设备,从而使截肢者能够感知外界温度并做出反应。这个名为MiniTouch的设备,使用现有电子设备,可以......

大脑里有位GPS“指挥官”

无论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还是城市的东西南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方向、定位目标或是记忆场景,都需要用大脑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

软体连续体机器人的感知及交互领域取得进展

图基于高延展柔性电路的仿生软体连续体机械臂交互式抓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822303)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文力教授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

接近真实皮肤,东大团队研发全属性凝胶电子皮肤

近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俊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水驱动机械性能可调的全属性凝胶电子皮肤,可以实现多信息的集成耦合。其最新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Nano在线发表。据吴俊介绍,电子皮肤包括......

南开团队利用人工突触器件实现大脑的感官功能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登了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利用柔性人工突触器件,开发了一种神经形态运动感知系统,在硬件层面成功实现了大脑的多感官整合功能,并获得了卓......

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音乐感知的文化特异性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已有长久的历史,并随社会变迁与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进而影响音乐的种类与风格。已有研究表明,听者会......

广州市南沙区北科光子感知技术研究院揭牌

2月26日,广州市南沙区北科光子感知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悉,该研究院未来将打造成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科研力量在大湾区实现成果转移转化的桥头堡。北科光子感知技术研究院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广州市南沙区......

“全在一”器件,实现单器件动态感知、存储、计算一体化

#超级创新实验室——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新研究颠覆百年来对色彩感知的理解

100多年来,科学界一直坚持由伯恩哈德·黎曼提出并由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欧文·薛定谔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范式:即感知色彩空间不是欧几里得空间,而是一个三维黎曼空间。科学家和工业界一直用它来描述眼睛感知颜......

“我好像听过?”——音乐感知的进化关键

我们如何感知音乐和声音?这个问题是UPF脑与认知中心(CBC)的语言与比较认知小组(LCC)最近发表在《动物认知》杂志上的研究的基础。人类具有目前在动物王国中似乎独一无二的共同特征:语言和音乐。“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