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13 14:35 原文链接: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报道:像红柳般扎根沙漠

  红柳是一种广泛生长于沙漠地区的植物,其优秀的防沙固沙效果也让人们看到了它的独特经济价值。一名来自我国治沙一线的工作者也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像红柳般扎根沙漠。

  听闻沙漠,一般人都想避而远之,而对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屈建军来说,越接近沙漠,越了解沙漠,就越觉得沙漠可爱。

  从屈建军那里,记者了解到,原来由小小沙砾形成的沙漠风沙,在不同气候以及不同地质地区,治理的方式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防治,团队还通过鸣沙人工修复技术,实现了哑沙的复鸣,促进了鸣沙山等沙漠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风沙,原来还藏着那么多学问。

  治沙理念牢记于心

  屈建军率领他的团队,常年累月征战在我国防沙治沙一线,在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和成绩的过程中,团队对沙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青藏高原地区,积沙对多年冻土是有保护作用的,需要建立起适宜高寒地区的综合风沙防治体系;而在热带地区,由热带的海滩沙质所形成的风沙活动,则需要建立海岸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在戈壁沙漠地带,通过摸索,团队建立起了“以阻为主、固输结合”的风沙危害防治体系。

  如今,在屈建军看来,解决我国当前治沙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规范,而是理念。

  “这是因为当前包括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内,对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认识依然不够,没有区别对待。”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思想,屈建军认识到,我国的沙漠学者亟需把自然形成的沙漠和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进行区别对待。

  “治沙不是消灭沙漠,沙漠和河流、冰川、海洋一样,都是自然之子。而沙漠化土地是原来非沙漠地区,因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导致出现的一种类似沙漠的景观。治沙就是治理沙漠化土地。”屈建军为此指出,治沙如果想取得成绩,切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兼顾治理,同时,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野外观测和试验,持之以恒地发现治沙的科学规律。

  聚焦铁路风沙

  如今,团队的工作重心主要聚焦在铁路路段的风沙治理上。

  作为我国西北高寒风沙区域修建的首条高速铁路,兰新高铁贯穿于甘肃与新疆的大面积地区,处于我国的特大风沙区,情况的特殊性对于屈建军这样的专业治沙团队来说也是极具挑战。为此,团队需要及时发现铁路风沙运动的规律,制定兰新高铁沙害防治方案,并进行试验示范。

  据团队成员俎瑞平介绍,作为我国铁路“重头戏”的青藏铁路也是团队必须及时监测的对象。他们需要观测现有青藏铁路沙害防治体系的效应,进一步提高防沙效果。

  今年,发明环保型、成本低、使用年限长的治理沙害新材料仍是团队攻坚的重点。如今,团队已经系统评价了草方格的防沙原理。以此原理,团队将针对不同区域风沙危害特点,及时开发研制多种实用新型ZL技术和工艺,目标是将治沙工程与沙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试验示范。

  此外,我国的贫困特征极具区域性,荒漠化地区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度重合,既是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也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一方面,土地荒漠化剥夺了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使其丧失了最基础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国家、区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团队成员张克存表示,“所以我们需要将治理沙漠化土地同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这样的治沙才可持续。”

  人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治沙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毅力,治沙一线科研工作者需要深入沙漠,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实验室。所以,在屈建军的沙漠治理团队中,成员们都烂熟于心的话是:像“铁人”一样冲在沙漠最前线。

  “铁人精神”是对人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所以建立“铁人”队伍也是未来团队得到质的飞跃的前提。“我们要努力培养和发现热爱沙漠事业,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又能团结同事形成合力,具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才。”屈建军肯定地表示。

  如今,团队凭借“中国特征环境重大工程风沙危害形成机理、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喜获“2016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对于此次获奖,他认为这不仅是国家对我国当前治沙严峻形势的考量,更是对团队治沙理念以及治沙效果的肯定和鼓励。

  在实际工作中,屈建军逐渐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势必加剧。加之全球变暖,沙质地表愈趋于干旱,治沙难度更大。为此,他认为目前我国治沙最为有效的策略应该是“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虽然难度加大,但屈建军也看到了当前我国治沙科学工作的一些突出优势:一是国家重视,政府投入力度增大;二是有高新技术和现代试验手段作支撑,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三是群众的治理沙害积极性、自觉性强,这些都为我国的治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治沙英雄居然被文盲质疑为骗子,以后谁还去治理沙漠

有关部门应该立即制止孙国友在荒漠种树。”在宁夏灵武荒漠植树治沙20年的孙国友一跪求水引发的争议仍在发酵,不过,相较于此前网络上一片共情,这一次则是更多专业组织公开发声,要求当地制止孙国友在荒漠种树的行......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何出现“湖泊”

干旱荒芜的茫茫沙海中,出现了一汪汪蓝莹莹的湖水。黄沙与碧水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场面蔚为壮观。前不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的视频冲上热搜,并引发社会关注。沙漠中为何会出现“湖泊”......

冬季降水多世界“干极”或现花海

地处南半球的智利今年冬季北部多雨,素有世界“干极”之称的阿塔卡马沙漠可能出现鲜花盛开的景象。路透社24日援引智利生物学家罗伯托·孔特雷拉斯的话报道,阿塔卡马沙漠部分地区6月份降水量超过80毫米,这对该......

徐新文:给沙漠佩戴一条翡翠项链

沙漠探险,是件让人兴奋、期待的经历,但如果要在沙漠腹地工作、生活30年,那也许是枯燥,也许是亏欠,但一定是坚守。山东汉子徐新文,自1992年春天开始围绕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建设和防护开展试验研究工作,今年......

荒漠到绿洲,中国制造穿越生态壁垒

提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你会想到什么?极大昼夜温差?恶劣生态环境?生存挑战之地?或许正是这碎片印象的拼合,才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这片沙漠禁区的全貌。近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一个科学研究团队迎来了一个探......

第二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举办

6月16日,纪念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第二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举办。此次论坛是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UNCCD)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新疆......

第二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举办

6月16日,纪念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第二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举办。此次论坛是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UNCCD)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新疆......

气候变化使中亚更多地区变沙漠

一项气候评估研究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中亚部分地区的沙漠气候向北蔓延了100公里。这项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的研究还发现,过去35年间,包括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

徐新文:为沙漠公路设计“绿丝带”

在多数人眼里,沙漠是荒凉的,但是在徐新文眼里,沙漠里却是灵动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一条长436千米,宽约80米的“绿丝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徐新文是这条......

中科院研究员曾凡江:大漠廿余载,人沙两相安

沙漠是什么样的,曾凡江不是不知道。他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家就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但当他第一次来到策勒站时,还是被这里的荒凉震慑了。新疆两大沙漠,除了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是南疆的塔克拉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