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28 16:32 原文链接: 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京闭幕

  4月22日至23日,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40余家单位近300位成像雷达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在闭幕式上代表中国科学院对大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此次会议围绕“下一代SAR:地球观测全视野”这一鲜明主题,重点突出、影响广泛、研讨深刻,是我国雷达对地观测近几年来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阴和俊表示我国雷达对地观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家各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在机载、星载等领域都开展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培育了许多新技术,其技术和应用研究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行列。阴和俊勉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明确方向,加强合作,在SAR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更大的成果,进一步为我国对地观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讨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学部副主任张兆田、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中国科技协会国际合作部部长梁英南等有关领导出席并先后致辞,分别对我国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取得的显著成绩以及本届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

  讲话中,谭铁牛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数据的重要性,希望本次大会除了对基础理论、基础模型等进行研讨、为对地观测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基础支撑和科学贡献外,也进一步深入利用、挖掘、开发对地观测数据,在科学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方面做出表率。张兆田副主任指出,指出会议主题“新一代SAR:地球观测全视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希望有关专家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开展原始创新性工作,促进成像雷达对地观测事业取得更大的成绩。张国成主任指出在成像雷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为加快我国SAR遥感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遥感科技工作乃至遥感领域的急迫任务,希望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下,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梁英南表示,本届会议对于发现、培养和举荐创新人才,充分激发雷达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协将坚持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宗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科技工作者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并为科学传播理念的交流与探讨、共建共享做出更多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米兰理工大学Fabio Rocca教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中科院电子所吴一戎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郭华东研究员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Rocca教授的报告题为“亚毫米级地表形变的雷达卫星测量”,通过生动实例介绍了利用雷达遥感数据对地表的微小形变进行监测这一高级技术,并提出可以利用时间序列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来对传统干涉测量技术中大气相位问题进行初步解决的方案,还描述了COSMO星座的概念,指出利用COSMO星座可使同一地区的重访周期降低到4天,从而大大提高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

  李德仁院士的报告题为“从成像雷达数据中提取几何信息”,报告分析了成像雷达在对地观测方面的优势,介绍了目前新的SAR系统,指出了未来SAR的发展趋势。报告结合实例生动地介绍了干涉SAR在数字地形高程和地表形变提取中的应用。此外,报告提出将卫星遥感影像的通用成像几何模型RPC模型应用于SAR的新方法,实现光学和SAR的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SAR对地观测的精度。

  吴一戎院士委托洪文研究员作题为“稀疏微波成像”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稀疏微波成像这一前沿理论,提出利用观测的稀疏性构建全新的微波成像系统,通过采集较少的数据,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实现高分辨率微波成像的发展方向。报告就稀疏微波成像提出了问题与思考,强调稀疏微波成像处理的数学描述、微波成像稀疏性进行分析和表征、微波成像稀疏性数据获取和实现重建时的优化算法等研究难点。

  郭华东研究员的报告题为“面向全视野观测的第四代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SAR发展50年的认识和思考”,报告回顾了自1960年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诞生以来SAR的50年发展史,在单波段与单极化SAR、多波段与多极化SAR、极化与干涉SAR等SAR遥感应用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SAR的概念,即双站/多站SAR、极化干涉SAR、三维/四维SAR和数字波束形成SAR为代表的雷达前沿技术标志着第四阶段或第四代SAR的问世,其科学内涵包括全面利用电磁波资源,协同观测的创新观测模式,SAR信息一体化处理,全球环境和人类安全的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驱动等。报告指出第四代SAR的各方面能力极大超越了传统SAR,这些能力对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监测以及对月探测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届会议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科学实验室承办,并联合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遥感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办。本次大会以“新一代SAR:地球观测全视野”为主题,在22日下午、23日全天的会程中,3个分会场就成像雷达系统、雷达对地观测基础理论与模型、雷达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雷达对地观测应用等议题进行交流,交流内容涉及机载和星载SAR系统、SAR系统模拟和仿真、地物散射特征、SAR成像算法、极化和紧缩极化、双站多站SAR以及SAR在全球变化、国土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农林地矿、城市管理和世界遗产等各个方面,其中分会场口头报告112个,张贴报告42个。

相关文章

中科院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京区院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主持会议,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出席会议。座谈会上,......

科研团队在电化学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进展

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在电化学合成尿素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上。近期,中科......

西安光机所研发的有效载荷将参与梦天实验舱实验

发射现场图像 。 燃烧诊断光学子系统。 激光干涉形貌测量仪和气体密度光学测量仪。箭载/船载摄像装置拍摄的画面。图片均由西安光机所提供10月31日,我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搭载......

深入认识大脑微环境新支持,12种分泌因子的同时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瑶团队利用单细胞多种类分泌因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免疫细胞互作网络的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随着全球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神经......

西安光机所等提出广义电磁虚动量力高阶理论模型

验证光学虚动量力的微粒旋转实验。(a)产生光学虚动量涡旋的全息光镊实验装置;(b)两个金小球被分别捕获在IPM涡旋光束的内外侧平衡位置,并沿不同方向做轨道运动。论文作者供图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

北半球夏季延长20天,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春在团队发现以温室气体为主导的人类活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以博士研究生林蔚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

金属所材料在梦天实验舱任务中获应用

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获悉,该所研究员马宗义团队研制的新型铝基复合材......

走进中科院科学节植物科学专场活动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2”主场活动在中科院植物所(以下简称植物所)举办。在为期2天的主场活动中,植物所(国家植物园南园)特别推出“零距离”板块作为植物科学专场活动,旨在向公众......

揭示单原子驱动载体表面动态碳化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副研究员杨冰团队,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倍恩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单原子不仅提供活性位点,同时还可以在长时反应过程中......

揭示单原子驱动载体表面动态碳化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副研究员杨冰团队,与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倍恩合作,在单原子催化剂动态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单原子不仅提供活性位点,同时还可以在长时反应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