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28 16:20 原文链接: 北大卢海龙团队:走在可燃冰开发领域世界前列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能量储层密度高,热值高,污染小,资源量丰富,分布广泛,被认为是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可燃冰开发难度非常大,以至于日本、美国等国家多年来一直难以实现产业化。如今,在这个领域走在最前面的,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的科研队伍。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卢海龙和他的同事们勇于挑战,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等各种创新技术和方法,将蕴藏在海底的“冰块”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焰,奏响了“可燃冰时代”的“冰与火之歌”,再次展示了科研领域“后发先至”的中国速度。

  卢海龙1981年考上北京大学地质系,自此开始了他与地质学的不解之缘。1991年,卢海龙赴日留学,7年后,他拿到了日本第一个以可燃冰为研究课题的博士学位。此后,卢海龙先后在日本石油公团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2014年,卢海龙通过“千人计划”受聘于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系。经过23年的东渡西进,50岁的卢海龙再次回到祖国,回到北大。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其成藏机理和石油、天然气差别很大,覆盖它的海底地层普遍是松软未固结的沉积物,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泥砂涌进管道,致使生产不能进行,造成开采失败。”卢海龙说。

  而我国可燃冰试采面临的困难还不止于此,“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试采的可燃冰均为砂质类型,其孔隙条件、水合物饱和度等条件均较好,便于开采。而我国已发现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属于泥质粉砂型储层,砂细导致孔隙度低,渗透率差;同时我国的可燃冰水深大、储层埋层浅,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极易垮塌,施工难度更大。”卢海龙说。

  北京大学遥感楼,紧邻博雅塔和未名湖。这座绿植环绕,略显沧桑的老楼,就是卢海龙和他的团队做模拟实验的地方。除了出海考察,卢海龙大部分时间是带领团队进行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这里,他们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和产能模拟研究,针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提出了新的开发技术,参与制定了试采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储层流体控制与可燃冰稳定持续分解等难题,完成了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试采前压力非常大,国家花那么多钱,万一达不到预期效果,根本没法向国家交代。”在这样的压力下,卢海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便回家了也是想着实验的事情,觉都睡不好。日复一日的努力也在神狐海域得到了检验,试验结果让卢海龙十分满意。

  5月10日,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点火成功。18日,连续产气超过一周,平均日产超1.6万立方米,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

  截至7月9日,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000立方米以上,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粉砂型储层难开发,以前世界各国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时都是优先将渗透率高、饱和度高的砂质储层作为开发对象。但是粉砂质储层占世界天然气水合物量的大多数,所以我们的突破,对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卢海龙说。

  “试验时长60天,是世界最长的,30多万立方米的总产气量也是最多的。”卢海龙介绍,60天的试验时长为以后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积累了很多经验。

  从2002年起,日本、加拿大、美国先后在加拿大马利克和美国阿拉斯加用加热法、降压法和二氧化碳置换法进行过四次可燃冰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最长的一次试验时长仅6天;2013年,日本首次进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但仅持续6天。“日本的几次试验都是因为出砂等技术问题而不能长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生产不可能产几天停几天,是要长期生产的。通过60天的长期试验,我们看到了更多短期试验观察不到的现象和问题,对产业化开发更有意义。”

  “咱们国家是现在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一半以上的能源都从国外进口。如果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成为现实,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就又多了一个保障。”谈及以后的工作,卢海龙踌躇满志,“正如党中央、国务院贺电中说的那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结合这次试开采的数据,我们下一步将着重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我们会继续研发一些新的技术,改进工艺方法,开发一些专业设备,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做准备。”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可燃冰及其衍生技术缓解全球变暖

近日,《能源与环境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综合利用研究室研究员李小森团队撰写的最新文章。该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及其应用技术在全球......

研究揭示可燃冰及其衍生技术缓解全球变暖

近日,《能源与环境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综合利用研究室研究员李小森团队撰写的最新文章。该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及其应用技术在全球......

大尺度全尺寸可燃冰三维综合试验开采系统面世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森团队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野外试采风险大、成本高等难点问题,基于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历时3年自主研制出国际首套有效体积2585升、最大模拟海深......

开采可燃冰速率有望再提速

日前,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圆满成功。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这次试采创新利用水平井钻采技术,使用了多种自主研发的技术设备,有效提高了产气规模、开采效率。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我国的可燃冰产业......

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

26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

聚焦我国首次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可燃冰在哪个海域?

5月18日,一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标志着我国可燃冰开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

宁波材料所在可燃冰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的短缺,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迫切需要,而笼型水合物在新型清洁能源开发、能源储存、温室气体捕获和气体分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笼型水合物是在一定温度......

可燃冰产业化生产再进一步,可燃冰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生产再次迈出关键一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中海油牵头的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研究启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海油大厦举行。以中海油作为依托单位申报的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得国家科技......

可燃冰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产业化生产再进一步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生产再次迈出关键一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中海油牵头的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研究启动会近日在北京中国海油大厦举行。以中海油作为依托单位申报的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已......

日本离“可燃冰”商业开发还有多远?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面对能源自给率破安全警戒线,化石燃料占比过高,可再生能源难以基荷,核电无法重启的难题,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寻出路,一手拿着可燃冰,一手握着氢能,试图以这两大“国产资源”为抓手,一举甩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