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4 09:29 原文链接: 又一个新技术,让不接触皮肤式生命体征监测成为现实

  我们都知道,在医院接受治疗时,那些躺在病床上,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身旁都配有一些医疗设备用于生命特征监测,像心率、脉搏、血压等等数据都能清楚地显示出来。这些数字极其重要,因为它们是医生判断病情好坏的重要依据。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已是常规操作。对身体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对于提早发现身体异常也有很大帮助。但是,目前这些监测设备使用时都需要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会带来不方便测量、测量结果准确度低、检测设备成本高昂等问题。

  不过,日前一个新技术的出现或将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允许医生不接触病人皮肤就能得到生命体征数据。根据 Digital Trends 的报道(http://t.cn/RYWkoBI),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电子》杂志上发表了一种 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用于监测人的生命特征。在使用的时候,标签附在织物天线上,而天线则放置在皮肤附近,比如衬衫口袋或袖口。

  显然的是,这种无创式监测方法很「温和」,因此病人不再需要和电线、电极这些东西打交道了。RFID 标签由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 Edwin Kan 和研究生 Xiaonan Hui 共同开发,采用了一种叫做近场相干传感的技术,它能直接将病人的外部和内部运动转变成射频信号。通过 RFID 读取器接收后,信号传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多项测试,这项新技术监测生命体征的表现达到预期。据了解,将来或许能形成一个可为多人同时监测生命体征的低成本系统,以供医院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Hui 表示 RFID 芯片和天线功能强大,未来或将制作成可穿戴设备。如果有一天病人穿上衣服就能直接收集生命体征数据,并显示在手机上,可能也不足为奇。

相关文章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机器人皮肤”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日本本田公司,开发出一种智能、可拉伸且高度灵敏的新型柔性传感器,该传感器触感柔软,就像人类的皮肤一样,这有助于使人机互动更安全、更逼真,为机器人和假肢的广泛应用打开了大门。......

新方法通过皮肤检测心脏疾病

俄罗斯科学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无需侵入人体即可检测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研究人员称,通过激光照射皮肤进行诊断将成为现有侵入性方法的理想替代。相关研究发表在《生物光子学杂志》上。萨马拉国立科罗廖夫大学科研......

《自然·衰老》:发现皮肤衰老的关键!

皮肤作为我们身体最外层的保护屏障,承受了时间的考验和生活的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不可避免地经历一系列变化,如失去弹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肤衰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内外因素的共同......

导致皮肤老化的重要蛋白发现

西班牙科学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上刊发论文称,IL-17蛋白是导致皮肤老化的关键因素,其参与和衰老相关的各种活动,阻断这种蛋白的功能可减缓与皮肤老化相关的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一发现为治疗某......

科学家制造出可提供仿真触觉的电子皮肤

斯坦福大学Bao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子皮肤,可以模仿触摸的感觉。一些人称之为"电子皮肤",它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得到了详细介绍。这种皮肤令人感兴趣,因为它不......

水凝胶人造皮肤,能模拟人类触觉感知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探索的热点话题,如何让机器人更像人类,不仅在外形上,还要在功能上,是许多科学家的追求。近日,剑桥大学的仿生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们研发了一种基于水凝胶的......

皮肤的秘密武器:一种古老的伤口修复机制

世界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我们周围潜伏着各种危险,如细菌、病毒、事故和伤害。我们的皮肤就像最终的盾牌,提供了一个坚定的防御,以抵御这些威胁。它作为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边界,是身体中最大的器官,几乎无缝地保......

接近真实皮肤,东大团队研发全属性凝胶电子皮肤

近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俊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水驱动机械性能可调的全属性凝胶电子皮肤,可以实现多信息的集成耦合。其最新成果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Nano在线发表。据吴俊介绍,电子皮肤包括......

双光子显微镜首获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使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开展在轨验证实验任务并取得成功。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能以亚微米级分辨率清晰呈现出航天员皮肤结构及细胞的三维分布,具备对皮肤表层进行结构、组......

中科院在自愈合离子皮肤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人体皮肤是一个重要的身体器官,它能够通过离子传输机制实现机械外力的感知,例如压力、应变以及扭转等。同时,它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部损伤后恢复初始功能。受人类皮肤感知结构的启发,已经有个别研究团队......